鉅虧16億,誰來拯救大潤發?

在傳統商超衰退的大背景下,大潤發未來將何去何從

文|高宇哲編|劉楊文章來源|豹變(ID:baobiannews)

從風光無限的“最賺錢超市”到如今面臨被出售的命運,大潤發的故事如同一部商業劇,充滿了起伏與轉折。

經歷了20天的停牌後,10月15日晚,高鑫零售發佈公告稱,9月27日公司收到了一位潛在買家的接觸函,表達了收購全部已發行股份的興趣。儘管公告中沒有透露這位神秘買家的具體信息,但這一消息還是引發的市場的關注。10月16日,隨着高鑫零售股票復牌,其股價一度上漲超25%。

大潤發曾是中國最賺錢的超市之一,在傳統零售業的黃金時期,它不僅超越了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國際巨頭,還穩坐國內最大零售超市的寶座。

然而,好景不長,隨着電商的崛起以及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大潤發逐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2017年,阿里巴巴入主大潤發,試圖通過“新零售”模式重塑這家老牌零售商的命運。這場被外界視爲阿里新零售戰略的重要一步,如今看來卻未能如願延續大潤發的輝煌。

七年過去了,從昔日的傳統零售霸主到備受矚目的新零售實驗場,大潤發經歷了一系列變革與挑戰。動盪中的大潤發經歷了什麼?如今,面對新的不確定性,大潤發還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嗎?

未竟的新零售變革

隨着電子商務的不斷髮展,百貨、超市等實體零售在2016年就已經面臨挑戰。當更多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大潤發這類傳統零售商不得不尋求轉型以應對市場變化。

2017年,處於低谷的大潤發迎來了轉機——阿里巴巴宣佈以224億港元購入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爲其重要股東。傳統零售巨頭與互聯網巨擘的合作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隨後,在2020年,阿里再次追加投資280億港元,進一步鞏固了對大潤發的控制權,彰顯了其在新零售領域的雄心壯志。

作爲阿里新零售戰略的重要試驗田,從入股之初,阿里就致力於將大潤發進行線上線下融合,先後展開一系列措施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升級。2018年,阿里將大潤發接入旗下淘鮮達、餓了麼和天貓超市等平臺,通過這些線上入口獲取新的增長點。同時,爲了強化生鮮業務,推出了主打一小時送達服務的“大潤發優鮮”。

2018年是阿里接手後的首個完整財年,但大潤發並未實現預期中的大幅增長,反而出現了自2016年以來營收和利潤的首次雙降。

2020年,阿里繼續加大對大潤發的支持力度。當時,曾任阿里副總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加速推進改革進程。一系列措施包括引入自助收銀機、電子價籤、刷臉支付等新技術,並與盒馬合作推出“盒小馬”項目,旨在提升門店運營效率。

此外,爲迎合更高端的市場需求,大潤發還嘗試了會員店模式,推出了中潤髮、M會員店等新業態。

短期內,阿里的新零售改造確實爲大潤發帶來了業績上的增長。2020年,大潤發以1059.89億元的銷售額位居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佈的中國超市百強榜榜首。但好景不長,線上流量的增長未能持續推動整體業績,2021年以後,大潤發連續兩年出現業績下滑,儘管2023年勉強實現了扭虧爲盈,卻依然難掩頹勢。

到了2024年,大潤發的財務狀況更加嚴峻。高鑫零售發佈的2024財年業績報告顯示,在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財年內,公司營收爲725.67億元,同比下降13.3%。同時,公司年內虧損高達16.6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7800萬元,虧損幅度顯著增加。

回顧大潤發的新零售變革之路,從傳統的商超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再到探索倉儲會員式超市的新業態,雖然嘗試了不少創新舉措,但最終未能成功蛻變。

一方面,大潤發在爭奪線上流量的同時,失去了原本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嘗試吸引中高端會員的努力與原有消費羣體的需求並不完全匹配,難以滿足他們對服務質量和個性化體驗的高要求。

而且大潤發建立倉儲超市的時機稍晚,除了山姆、Costco兩大國際連鎖品牌外,國內已經有盒馬、fudi、永輝等新秀,想要與一衆對手競爭絕非易事。

疫情之後,消費者習慣的進一步改變,尤其是社區團購等形式的興起,給線下實體零售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這也加劇了大潤發業績的下滑。

超市之王,今非昔比

2018年,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在接受新零售智庫採訪時表示,阿里巴巴與大潤發正在共同塑造一個新零售時代。儘管如今看來這一判斷或許有些過於樂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歷程中,大潤發始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這家創建於1996年的企業,最初是由臺灣的一家紡織企業轉型而來。大潤發成立之初,國際連鎖超市如家樂福和沃爾瑪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但黃明端並沒有因此退縮,他採取的第一策略是“模仿”,在經營上對標家樂福,將高挑的重貨架改爲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輕貨架,以更好地適應當時的市場需求。

當家樂福和沃爾瑪專注於一線城市並在繁華商業區選址時,黃明端則巧妙避開了與這些國際巨頭的正面競爭,選擇大規模進駐二三線城市,針對注重性價比的消費羣體。直到2009年,大潤發纔在北京開了第一家門店。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讓大潤發迅速佔領了空白市場。同時,大潤發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對價格和便利性的需求,推出了“一站式購物體驗”的大賣場概念。通過源頭採購、控制運營成本以及頻繁的促銷活動,大潤發在低線城市贏得了廣泛的消費者基礎。

在中國零售業剛剛興起的時期,大潤發很快成爲行業黑馬。進入市場的第三年,其營業額就達到了200多億元。2000年,會員數量高達150萬的大潤發仍在高速發展。黃明端立下了超越沃爾瑪和家樂福,成爲中國第一零售企業的宏偉目標。

之後,大潤發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更加適應門店節奏,並在內部管理上實行分紅制度,將員工收入與門店銷售業績掛鉤,從而增強了員工的積極性。

2009年之後,大潤發進入爆發期,以超過400億元的營業額取代家樂福,成爲中國大陸市場的頭部零售商。2011年,大潤發與法國歐尚集團合併成立高鑫零售,並在香港上市。其股價最高曾達到13.4港元,市值最高時達到1278億港元,市場份額超過了沃爾瑪,被譽爲“最賺錢的超市”。

自此,大潤發甩掉了國際零售商超的競爭者,真正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然而,正當大潤發乘風破浪之時,一場互聯網技術變革悄然來臨。在大潤發剛進入中國市場時,京東和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這些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改變了人們的購物和消費習慣,給傳統零售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大潤發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場危機。2014年,他們推出了自有電商平臺“飛牛網”以應對挑戰,但在三年內投入超過10億元后,很難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抗衡。

2016年,大潤發位於濰坊的一家門店因物業問題關閉,打破了其進入大陸市場19年來從未關閉門店的記錄。此後,面臨轉型壓力的大潤發被阿里巴巴收購,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到了2024年,高鑫零售不僅創下鉅額虧損,還關閉了20家大賣場,大潤發的零售神話似乎難以延續。

誰來拯救大潤發?

近年來,國內外零售巨頭紛紛面臨收縮。

2019年,蘇寧易購收購了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標誌着家樂福集團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另一零售巨頭沃爾瑪也未能倖免,據聯商網報道,從2016年到2020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了約80家門店;僅在2024年上半年,就至少關閉了15家門店。

今年9月23日,國內商超第一梯隊的永輝超市被名創優品以63億收購。儘管名創優品創始人對此表示樂觀,但業界普遍對這一接盤行爲持保留態度。

如今,繼永輝之後,大潤發也面臨着“被賣”的命運。相比大潤發本身,外界更關注的是潛在買家。除了多次傳出收購意向的中糧集團外,德弘資本、高瓴投資、潤泰集團也被列爲可能的買家,其中高瓴和潤泰被認爲可能性較大。

高瓴之所以成爲傳聞中心,與其豐富的投資經驗和成功案例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巴巴入股大潤發之前,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個人持有高鑫零售5%的股份。

另外,高瓴在零售連鎖行業也有過“起死回生”的成功投資案例。2017年,高瓴以531億元人民幣高價收購了破產的鞋業巨頭百麗國際。當時,百麗的前景並不明朗,高瓴總裁張磊做出的決定,一度被外界不解。

在高瓴的運營下,百麗國際被拆分爲滔搏國際和百麗時尚,前者作爲國內最大的阿迪達斯和耐克經銷商,掌握了多家運動品牌的經銷權,並於2019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如今,百麗仍在衝擊上市,而高瓴則有望成爲幕後贏家。

另一位潛在買家潤泰集團則是大潤發的老東家。黃明端至今仍是潤泰集團的副主席,與潤泰集團總裁有着深厚的淵源。無論最終誰接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昔日的商超霸主已經被阿里擺上了待售的“貨架”,但這並不意味着失敗。

只不過,傳統商超仍面臨着整體趨勢下的重重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2017年起,國內超市門店數量持續下降,尤其是大型連鎖商超的減少速度更快。從2012年的11947家降至2020年的5340家,降幅超過55%。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內商超或許需要對標倉儲會員制超市。這類超市通常具有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性價比。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倉儲會員超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64.1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387.8億元。

在傳統超市衰退的大背景下,無論誰接手,大潤發仍然面臨着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大潤發能否掙脫當前的困境,重振昔日輝煌,這將是新主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羣”加社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