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長照】楊志良/2025年臺灣高齡人口有5分之1 如何預防長者失能

人口快速老化,必然要有新思維,以因應面臨的困境。(圖/pixabay)

楊志良公共衛生學者、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目前爲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亞洲大學教授

臺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衆所皆知,除非未來發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天災人禍,否則到了2025年,臺灣5分之1爲老年人口,成爲超高齡社會已不可避免。

超高齡社會 老人福利不再這麼好康

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勢必帶來各種挑戰,例如使用健保的人快速增加,而能繳健保費的人大幅減少;需要醫療照護的人增加,而能提供照護的人減少。不管如何開源節流,今日4、50歲以下人口,未來老年時,絕對享受不到今日水準的健保,不是部分負擔要大幅加重,就是給付項目要大大減少。調高保險費則幾乎不可能,因爲辛苦工作繳保費的青壯年,必然羣起強烈反對。

另外公車老人免費,高鐵半價的政策,必然要做重大改變,不然一般票價必然要高到天價,以貼補免票或半價。然而某些候選人,爲了選票,還是昧着良心,不斷提出各種老人全面優惠措施,而非只補助中低收入長者,真是混蛋一族。

長照2.0 只提供十幾萬人

目前的長照2.0照護對象有三類:

第一是當事人喪失一種或以上的基本生活機能飲食、沐浴、如廁穿衣及移動),需要他人協助才能生活者。

第二是獨居,卻缺乏工具性的機能者,如:自己備餐、洗衣、清理房屋、出門採購等等。這些人雖具有基本生活機能,也需要他人協助。

更需要照顧的是第三種類型,也就是認知功能障礙者(俗稱失智)。

根據衛福部估計,以上三類需要長照者,目前約有90餘萬人,而政府的長照2.0,只能「有限度」的照顧,原因是蔡政府將原計劃的長照「保險制」,改爲以公務預算支應的「福利制」,但臺灣又老又窮,稅收只佔GDP的12%,財源至爲有限,只能提供十幾萬人協助。

其餘家中經濟尚可者,用了近25萬外籍看護工。但近年來,外籍看護工來源國家經濟成長相對優良,不但「大陸妹」不再,泰勞、菲勞大幅減少,改以印尼勞爲大宗,費用也節節上升。

剩下的30-40萬人,主要依賴家人照顧,因此估計每年有十幾萬人提早退休,以照顧失能家人。除了減損勞動人口外,因爲過度負擔照顧責任,照顧者將被照顧者殺害的人倫案件不斷髮生,爲國人的悲哀。

長者不要失能更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長照來說,更應是如此。今日的長照,不但因爲蔡政府把原先的保險制改爲福利制,導至缺錢、缺人;加上不論制度、支付辦法及標準,都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基層怨聲載道;更嚴重的是隻針對已失能者,甚少關注如何讓長者不要失能,而是活得老又活得好。

根據WHO及各項研究顯示,要活得好,就要活躍老化,方法第一是讓長者能參與社會、第二是繼續工作、第三是終生學習。

孤寂、缺乏參與社會互動,是老人身體機能及智力衰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臺灣的研究顯示,20-30%獨居老人,嚴重缺少與他人互動。

哈佛大學經過70年的追蹤研究,良好社會互動比飲食、運動更影響人的健康,因此英國在2018年初設置了新的大臣—孤獨大臣,以解除英國7、8百萬缺少社會互動高齡者的孤寂。

第二是繼續工作。臺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高發會)全國的調查研究,75歲以下退休者最希望的事,是能再有工作,薪資可以少,但時間要有彈性。因爲工作代表自己有用(尊嚴),有朋友及社會連結,也是增進社會參與。

第三是終生繼續學習,獲得新知識。

以上三者,政府的投入都甚少,幸好衆多民間公益團體,如高發會、老五基金會弘道老人基金會等數十個NGO,都不斷努力。近來各公益團體積極倡導時間銀行,號召目前尚有能力者,接受一定的培訓考覈,甚至考取照服員證書後,提供陪伴家事服務,甚至長照服務,待自己年老有需求時,也可獲得同等的服務,不失爲可行的方案。

在人口快速老化,經濟前景不佳下,要大幅加稅,然後得以加人、加服務,困難度甚高,因此必然要有新思維,以因應面臨的困境。政府能力不足,民衆自助互助,這纔是長照的新思維。

熱門文章》►【少子化危機】馬凱/臺灣已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2018大選揭曉/點我看【全系列觀點文章】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