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篇 辜汪會談30年 九二共識爭論幾時休

1993年4月底,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今年將屆滿30週年。(本報資料照片)

辜汪會談時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高孔廉,接受本報採訪。(陳冠宇攝)

1992年4月辜汪會談時,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邱進益接受本報採訪。(陳冠宇攝)

本報就辜汪會談30週年採訪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陳冠宇攝)

編者按: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今年屆滿30週年,本報於今明二日推出紀念專題,透過四位事件親歷者或兩岸事務第一線參與者的視角,既回望歷史,也前瞻未來。將分爲「九二共識篇」、「歷史啓示篇」、「兩岸交流篇」、「海基會角色篇」。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於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會議得以順利舉行,與當時兩岸的政治默契、互信不無關係。然而,被後人總結而成的「九二共識」,至今仍在臺灣爭論不休。

時任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不諱言,由於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有兩個高潮,分別是辜汪會談與馬英九任內,但因不承認九二共識,也產生陳水扁與蔡英文執政的兩個低潮。

高孔廉娓娓道來九二共識的源起,在於我方堅決反對陸方提出的一中原則,經過香港會談的不歡而散,雙方再透過郵電往來達成共識,最後「各說各話,各有臺階可下」。他強調,無論稱之爲九二共識或九二諒解,「名詞本身並不重要,重要是它實質的內容」,而其精神事實上即爲「一箇中國,各自表述」。

身爲當年我方第一線談判代表,時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感慨,九二共識與辜汪會談爲臺海帶來三十年和平,「平心而論,九二共識本身沒有出賣臺灣任何利益,當初談判、建構九二共識的那些人,真的是對得起臺灣的老百姓」,九二共識除了維持我方立場、不失去我方利益,同時又能開展兩岸關係,確爲實事求是的方法。

曾在扁政府時代擔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洪奇昌認爲,所謂的「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在國民黨政府馬英九總統時期,相互認知同意的政治前提及平臺,兩岸政府藉此對話、交流、合作。他指出,參與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他的回憶錄《勁寒梅香》一書中指出:「與其用『共識』(Consensus)表達1992年的香港會議結果,不如用『相互諒解』(Understanding)或『附和』(Accord)更能貼近事實」。

洪奇昌說,30年後、當我們檢視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時,必須瞭解當前的兩岸問題,已經不能夠只從臺海兩岸政府、如何定位彼此政治關係來了解;而是須從美中戰略競爭格局及印太戰略架構來看兩岸的政治關係。儘管低政治性的經貿、航空、旅遊議題,及各級社會團體交流等可事務性、功能性議題,可由兩岸政府及社會對話協調,但兩岸的政治議題與政治定位,便牽涉美中戰略競爭格局。

洪奇昌說,必須把九二共識看作高政治性的議題;特別是九二共識已列入「習五條」,並被陸方定義爲「兩岸同屬一中、共謀統一」,這問題就更困難處理了。絕大多數臺灣人民是不可能據此接受九二共識的內涵的。

至於馬英九日前赴陸祭祖,並稱「九二共識活過來了」,高孔廉對此表達認同。他說,兩岸許多事情都須事前溝通才能言說,這代表大陸對馬的言行有所默認,「事實上(九二共識)沒有翻頁,大陸對此也一再堅持」。他補充,馬英九此訪緩和了兩岸的緊張關係,類似2005年4月底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赴陸的和平之旅。邱進益也認爲,大陸對馬英九提到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論「很容忍」,現在是時候重新面對九二共識,「不要視它爲毒蛇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