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顛覆性技術”之坑

8月19日,科技部發布通知,向全社會公開徵集“顛覆性技術研發方向建議”,重點聚焦於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未來網絡與通信、生物技術、新材料、綠色技術、高端裝備製造以及交叉學科,可謂大手筆。

在發出這份通知之前,科技部還於7月14日發出了舉辦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的通知。在這個通知中,對顛覆性技術作出了定義,即可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技術,將超越並替代原有技術,“具有另闢蹊徑、改變技術軌道的演化曲線和顛覆現況的變革性效果”。

圖片:CFP

各省市、各院校都已經行動起來。以華中科技大學爲例,要求各單位可推薦1個項目,於8月10日前申報,經遴選後擇優推薦1個項目至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大賽成效“顯著”,單是湖南省科技廳就組織、動員到144個項目報名參賽,其中有效報名123個。

按這個體量估算,那麼全國至少有上千個甚至更多的“顛覆性技術”項目參賽。這不禁讓人犯嘀咕:科技進展似乎成了羣衆運動,“顛覆性技術”如一夜春雨的竹筍冒出來,是不是也太多、太容易了?

我們不必懷疑科技部期望加快推進中國各領域高新技術的初衷;但這一系列動作,尤其是向全社會廣泛徵集“顛覆性技術”這一舉措,不得不讓人擔心最終能產生怎樣的效果。

“顛覆性”“革命性”這樣的詞彙,一向被民科們用於形容自己所謂的研究。之前有人熱衷“水變油”,有人鑽研永動機,有人追捧特異功能,還有大學教授養了一屋子鸚鵡來預測地震。這些研究違背最基本的科學定律或常識,然而他們都曾是、甚至目前還是政府部門或科研院所支持的項目。

圖片:CFP

出現這種怪現象,無疑與管理者存在民科思維有關,一些人讀了武俠小說,就真以爲高手在民間。不僅是管理者,專業科學家也經常犯民科的毛病,院士也會沉迷在某種不靠譜的研究中而不能自拔。

科研計劃的決策必須要尊重常識、警惕民科思維,否則很容易給投機者留下造假的空間。以常識看,革命性技術當以蒸汽機、電燈、交流電、計算機的發明爲代表,這些技術都是研究人員經過數年、數十年甚至數代人的積累,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一步步改進而來。尤其是在今天,以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更不可能由某個角落裡的無名隱士一鳴驚人發明出來。

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彎道超車”。常識告訴我們,彎道超車是危險動作,即便是不得已而爲之,這種劍走偏鋒的行爲也不值得一再提倡。

一輛轎車要想超車,須得底盤足夠穩,需要轉向系統、制動系、傳動系、行走系的全面協作,僅僅是動力足還遠遠不夠。翻譯這句話就是,超車拼的是全方位技術進步,而非單項技術突出。並且,僅僅技術進步還遠遠不夠,技術所依附的生態系統更爲重要。汽車廠商打造出一款出色的轎車,如果品牌效應不夠、4S店鋪得太少、保值率太低,最終依然無法在市場上拼過那些生態系統更好的品牌汽車。

這個淺顯的道理曾在衆多案例中得到體現。曾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助手的樑寧在回顧2000年到2002年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中提及,儘管做出了紅旗Linux操作系統,然而國產辦公軟件與微軟Office存在着兼容性問題。而這個生態系統纔是真正的難題,如果生態系統不能完善,用戶自然會用腳投票,使用其它產品。

圖片:CFP

急功近利的心態大概率會助推造假,這是彎道超車的噩夢。本世紀初,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用細砂紙磨去摩托羅拉芯片上的logo,印上“漢芯”的logo及字樣,造成震驚科技界的“漢芯事件”。陳進利用的,正是我們急於推出國產芯片的心態。這個典型案例生動地告訴我們,急功近利會把顛覆性技術變成顛覆性造假,把彎道超車變成彎道翻車。

中國能不能產生顛覆性技術?能,但它不可能是拍腦袋的結果,也難以通過社會徵集而來,它更可能出自某些領域某個具有雄厚科研基礎的專業團隊。科學和技術發展到了今天,任何一項大的突破,都已經不太可能依賴於某個大天才靈機一動而產生,即便是馬斯克的那些想法,也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

打好基礎穩步前進,依然是科研的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