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將建立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王薇)信用是企業的生命線。近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印發《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關於實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推出區域信用提升聯合舉措,推動構建區域良好營商環境。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行動方案,三地將探索創新多個信用服務應用場景。如:開展“年報+”服務,提高經營主體年報便利度,推進惠企政策精準送達,加強大型企業公示、抽查工作;開展“誠信+”服務,聯合開展誠信文化和信用助企宣傳活動,發佈和宣傳典型案例與經驗做法,普及信用監管知識,推動形成“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信用環境等。

在信用修復方面,三地將構建區域協同信用修復機制,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將制定信用修復工作指引,進一步規範各類失信信息信用修復的受理條件、申請材料、審查標準和辦理時限,實現三地信用修復同標辦理。另外,還將探索建立三地信用修復協查協辦機制,通過“網上辦、協同辦”,爲經營主體提供便捷的信用修復服務。

在提升經營主體的信用合規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方面,三地將梳理《京津冀信用監管制度清單》,編制信用合規建設指引,指導經營主體將信用建設融入全生命週期管理,爲經營主體提供信用合規標準流程和規範指導,引導經營主體誠信守法經營。

在推行信用評價和守信激勵方面,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強經營主體信譽信息的歸集公示,優先推薦區域內信用風險低、信用評價高的企業加入企業信用同盟,助力培育信用優質品牌、新質生產力核心企業,以信用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構建京津冀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實現區域聯動方面,行動方案中提出,建立完善京津冀數據中心實驗室和數據分區,制定京津冀信息資源共享目錄,推動區域信用信息資源共享共用。探索推動信用監管數據開放,向相關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提升企業信用管理水平。

此外,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快構建區域協同信用監管標準體系,制定完善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交換和應用協同地方標準、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機制,通過代碼資源進一步深度共享,推動形成數據互通聯動的“一體化”新格局。

近年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持續推進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已經實現全市企業信用風險全覆蓋監管,建立了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指標體系、通用型個體工商戶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並持續拓展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應用場景。

今年,三地將持續深入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共享互認,探索建立登記事項、公示信息容錯清單,設置容錯閾值。對信用風險較低的經營主體優先採取非現場檢查、觸發式監管等模式,秉持“無事不擾”原則,規範涉企行政檢查,提升企業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