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手機掃一掃 挑戰央行與金管會

大陸數位支付的成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相形之下臺灣的數位支付系統就顯得雜亂無序。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工信部今年9月出臺一項政策,就是要拆掉數位支付的牆。

目前大陸行動支付爲兩大公司: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兩大公司是典型的寡佔龍頭,沒有留給第三方有存在的空間。然而被詬病多年的是,這兩個支付系統卻各自封閉,互不相通。也就是有些商品綁定支付寶支付,沒有支付寶的消費者就得費不少時間打開這個牆來用微信支付,反之亦然。所以對大陸消費者來說,雖然只是二選一,但還是不方便,因此大陸主管單位宣佈,將對兩家公司採取強制拆牆行動,兩家公司的支付必須互通。政策一旦實施,大陸將統一數位支付系統,再也沒有選擇支付管道的問題。

■大陸手機支付

包辦食衣育樂住行

近期到過大陸的人應該都對大陸這一套支付系統有深刻印象,那裡的人大部分出門基本上都只帶手機,吃飯付計程車費,手機掃一掃,貴婦美容買上萬名牌包,手機掃一掃。以前的掃一掃,還得看賣方系統是姓支(付寶)、還是姓微(信),不久以後,這些都是枝微末節,老百姓都是大爺,掃一掃就對了。

大陸數位支付的成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金融市場的功能在於促進交易,買方一手交錢(現鈔或數位貨幣),賣方纔能安心地一手交貨(提供貨物或服務),金流愈順,貨流則愈暢。如果買方簡單掃一掃,賣方就毫無疑慮地出貨送貨,我不知道哪一位經濟學家還可以提出更高明的交易系統。而且這個數位支付系統的成功,正是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市場功能充分發揮,因而催生出幾家科技巨頭,成爲勝出的佼佼者。

相較於貨幣數位化,現存以現鈔爲主的交易制度將岌岌可危。美國小說家吉恩·薛佛德1966年出版一本小說題爲“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pay cash”,翻譯出來大概是「除了上帝之外,我們只認現金」。現在再寫一本書,題目應該改爲「除了上帝之外,我們只認手機的掃一掃」。

現在的臺灣,可能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還只在使用現金。當然信用卡或一些數位工具也有成長,但是總交易金額,還是微乎其微。我用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來說明現今臺灣的數位支付系統的雜亂無序。上個月我曾經在南京東路某知名大樓,花了30分鐘才完成繳費手續。原因是那個停車收費機不收所有我掏得出來的支付工具。千元大鈔不收、蘋果支付不收、我的敬老悠遊卡不收、LINE Pay也不收、有些應該收的也臨時故障。

■臺灣數位支付系統

猶在「石器時代」

費盡千辛萬苦與滿肚子的怨氣以後,解決的方法是拖着將近七旬的蒼老身軀,從地下四樓爬上一樓去便利店換了零鈔,才滿足了停車收費機的需求。相對於上述大陸的掃一掃支付系統,我覺得臺灣的數位系統只有石器時代可以比擬了。更糟糕的是,和我一起悶在那個地下停車場30分鐘並滿身大汗見證臺灣2023年,石器時代數位支付系統的,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資深院士。

講到尖端晶片和電子上中下游的產業聚落,臺灣人都挺起胸膛。但是講到大數據、機械學習或其他AI(人工智慧)的應用,我們真的是落後得可憐,最基本的數位支付系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

當全世界的央行與金管單位都警覺於數位革命對金融市場翻天覆地的衝擊時,臺灣政府則任憑各家銀行或支付公司繼續打泥巴仗,消費者永遠搞不清楚那家公司該用哪張卡,誰該爲消費者負責呢?數位貨幣更可以爲國庫省下印鈔與防制洗錢的大量成本,誰該爲國庫節約呢?

我們在自家抱團取暖時,至少必須有心理準備,數位革命的烽火已經遍地燃起,數位支付只是一個特例,烈火會燒盡一切抱殘守缺的制度與系統。寄望國內數位商務的慘痛教訓,成爲未來數位金融的一個警鐘,敲醒一切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