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住宅政策恐難符合房仲業期待
房仲業者對政府提出的四項建言,政府恐都另有考量,以致難以符合其期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首先,從李登輝總統到蔡英文總統,都曾提供一些需求或供給面的住宅補貼政策。就需求面的政策而言,包括陳水扁總統時期提供85萬戶低利貸款、馬英九總統於2010年起提供「青安貸款」,以及蔡英文總統於2023年8月起提供「新青安貸款」。當這些政策補貼微薄時,則申請者寡;不過,一旦如「新青安貸款」的過度補貼,卻又刺激房價上漲。然而,此種補貼對經濟弱勢族羣及青年人具吸引力,故預期政府在選票考量下,仍會持續進行。
就供給面的政策而言,包括李登輝總統時期的「國民住宅」政策;實施於2010-2014年間,馬英九總統時期的「合宜住宅」政策;以及2011年由馬英九開始試行,其後由蔡英文總統全力推動的「社會住宅」政策。這些政策雖因人而異,但共同特色都是住宅數量不多,以致推出之後供不應求,因而成爲「中獎樂透」。至於數量有限是因我國有極高的自用住宅率及空屋率。例如,在2000年陳水扁總統初執政時,我國的自用住宅率達82.5%,而空屋率也達17.6%。這代表政府部門不但缺乏閒置空地,且需考量住宅市場已供過於求的事實。
其次,房仲全國聯合會認爲,爲解決租屋黑市問題,應即刻實施租賃實價登錄。不過,內政部在隔日即迴應,若貿然實施,恐將造成租屋市場閉鎖、租金上漲、作價登錄等負面影響。一旦租賃實價登錄,則房東的租賃所得資訊無所遁形,故房東會將所得稅增加的負擔轉嫁給房客,從而造成租金上漲。另一方面,租賃實價登錄會面臨短期租賃契約充斥,以及轉租、分租層出不窮的行政管理問題,故內政部不想接此燙手山芋。
第三,房仲聯合會認爲持有十年以上的換屋族,應排除於信用管制之外,以及不應限制4,000萬以上的豪宅只能獲得三成房貸。不過,央行在今年9月所實施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已對資產稀少的無殼蝸牛提供最優先的房貸配額順序。由於央行傾向將有殼者及欲購豪宅者,列爲潛在的投機客,故不易回覆其之前的房貸條件。
最後,房仲全國聯合會提議召開「全國住宅問題及政策會議」,尤其認爲央行知悉「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及央行持續壓低利率」造成此波房價上漲,故央行負有導正遊資的責任。
政府及一般民衆存有貿易順差愈多愈好的迷思,導致央行累積的外匯存底愈來愈多。央行則將94%的外匯存底用來購買安全性高、但報酬率低的各國政府公債。因此,在穩定貨幣市場以及保值外匯存底的雙重考量下,央行偏好低利率,以及因而使新臺幣趨向貶值的政策。另一方面,當民衆預期房價上漲率足以抵銷房貸的低資金成本時,便有高誘因買房,因而造成房價持續上漲。
總之,房仲全國聯合會針對政府因應高房價問題的對策不滿意,故提出四項建言。不過,歷史經驗顯示,大幅提高利率才能解決此問題;在1989年3月至8月間,爲打壓股市,央行曾將重貼現率由4.5%提升到7.75%。這不但導致臺股在1990年曾大跌80%,同時也造成臺灣房市從1990年起,持續低迷到2003年SARS疫情出現時。然而,這種威權時代實施的政策,今日已不可能重現。因此,欲使國內房價出現較大跌幅,恐需政府放棄壓抑油、電價的手段,從而迫使央行在高通膨壓力下必須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