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投資儲蓄帳戶不宜匆促上線
臺灣的TISA也期望透過稅務優惠,鼓勵民衆進行中長期投資,以累積退休資金。 美聯社
隨着臺灣人口結構的迅速變遷,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日益加重,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負擔也愈來愈沉重,尤其是勞保基金的長期可持續性面臨着嚴峻挑戰。爲了確保民衆在退休後擁有足夠的資金,並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建立一個有效的中長期儲蓄與投資機制已成爲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臺版個人投資儲蓄帳戶」( TISA)被視爲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手段。TISA借鑑了日本、泰國及美國IRA等國家的成功經驗。例如,日本自2014年推出「個人儲蓄帳戶」(NISA)後,成功吸引了大批國民參與,並透過稅負優惠政策,大幅提升了民衆進行中長期投資的動力。臺灣的TISA也期望透過稅務優惠,鼓勵民衆進行中長期投資,以累積退休資金。
TISA的核心設計在於透過財政部提供的賦稅優惠措施,鼓勵民衆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其財務獨立性與退休保障能力。根據金融總會的建議,TISA應以「紀律式投資」爲基礎,要求投資者至少持有五年投資,方能享有每年最高2.4萬元的投資列舉扣除額。這樣的設計有助於抑制短期投機行爲,鼓勵穩健的中長期投資,促使民衆及早爲退休做好準備。
此外,TISA的推行不僅能幫助民衆累積個人財富,還可以有效減輕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長期財政壓力。TISA也有助於落實金管會彭金隆主委壯大臺灣資產管理市場的政策目標,隨着更多民衆進入資本市場,市場流動性將提高,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也將擴大。
儘管TISA具備上述理論上的優勢,實際推行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財政部對於賦稅優惠政策的保留態度是推行TISA的一大障礙。雖然金管會認爲稅負優惠是推動TISA的重要關鍵,但財政部擔心此舉會導致稅收減少,從而對財政紀律構成挑戰。這使得TISA的推行面臨巨大阻力,尤其是在稅收政策和實際操作層面難以協調一致的情況下,可能削弱民衆參與的意願。
其次,臺灣民衆的金融素養與風險承受能力差異較大,這也增加了TISA推動的難度。如何設計出既能吸引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又能保護金融弱勢羣體的投資標的與機制,成爲一項複雜的挑戰。集保結算所曾推動的「好享退」實驗專案顯示,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爲50歲,其中最高比例的參與者仍是投資經驗超過十年的老手。過往的實驗機制顯示這個機制仍然較有利於具備豐富投資經驗的羣體,而金融相對弱勢的民衆則可能無法從中獲益。這或許也是財政部堅持不讓步的原因之一,認爲這類政策可能只針對特定羣體提供稅務優惠,擴大貧富差距,進而影響社會公平。
卓榮泰院長與彭金隆主委最近皆已公開表示TISA明年問世,金管會似乎已經等不及財政部曠日廢時的賦稅優惠修法,希望透過實際運作的成績說服財政部未來跟進提供減稅修法。然而,目前的版本僅能搭配既有的租稅優惠和少許手續費優惠,舊瓶包裝成新酒恐怕實際上路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反而可能坐實財政部原先的顧慮,讓TISA離稅務優惠修法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也希望金管會與資產管理業者如果要趕在明年上路,最好需要再重新回頭,針對沒有新減稅搭配的情境,拋開原本投信投顧公會與金融總會所提出之版本,創新推出對全民更具吸引力的TISA。
TISA無疑是普惠金融實踐的重要工具,日本NISA啓動到今年年中帳戶的開戶數目已達到2,427萬個。因此,我們也呼籲金管會與財政部能夠跨部會進行更深入的溝通與協作,重新構想與設計。此政策確實應當考慮更多的面向,讓各階層民衆都能廣泛地受益,特別是較低金融素養或較低風險承受能力的羣體。確保TISA能夠真正普惠大衆,這亦將是TISA推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