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按月編製中位薪資 政策更靈活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佈113年10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佈113年10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今年前10月本國籍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月薪)平均數爲48,953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82%;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數也增加4.4%。

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年增0.61%,「實質總薪資」平均數年增2.16%。對於低薪的勞工而言,近三年的經常性及總薪資屢屢被物價吃掉,以致實質薪資連年負成長,此次出現平均薪資實質成長的統計,算是難得一見的好消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薪資「平均數」,並無代表性或指標意義,易受極端值的影響,尤其少數的薪資極高者可能拉高整體的平均數,其實只能代表「少數人」的薪資水準,和絕大多數勞工的實領薪資差距可能很大,常造成解讀上的錯誤。前主計長朱澤民曾說過,左手放在烤箱,右手放在冰箱,平均值可能就是「很舒服」,突顯平均值極可能誤導民衆,必須小心解讀。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曾經有行政院長將當時主計總處發佈的薪資平均值,錯誤解讀爲「代表一半勞工的薪資水準」,遭到普遍低薪的多數勞工的負評。因此學界要求主計總處,不能只逐月統計並公佈薪資的平均數,以及一年一度才公佈前一年的薪資中位數,更應突破萬難,改爲逐月統計並公佈薪資的「中位數」,才能客觀真實呈現「代表一半勞工」的薪資水準,以及中位薪資和平均薪資的真實差距。

終於,主計總處自113年7月(資料時間)起運用勞工保險檔、勞退月提繳工資檔、全民健康保險檔等按月扣繳薪資大數據,按月編布「經常性」薪資中位數,並追溯至109年1月。至經常性薪資分佈統計(包括整體分佈圖及十分位數、四分位數等指標)部分,將累計每年前三月、前六月、前九月及全年資料,一年編布四次,追溯至 109 年第1季。

結果是,今年前10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爲38,627元,也就是一半的本國勞工前10月的月薪低於3.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88%;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年增0.67%,都略高於平均經常性薪資的年增率。但是,觀察歷年1至10月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中位數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率(%),109年爲66.98;110年增至67.2,111年增至68.34,112年爲69.95;113年更增爲70.81。突顯平均薪資此一統計值,愈來愈不具客觀代表性;今年前10月的經常性薪資平均數,只能代表「不到三成勞工」的薪資高於該水準,超過七成的本國勞工薪資都低於平均數。該數據也突顯了統計並公佈「中位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觀察前10月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對平均數的比值,顯示有一半的勞工薪資不到平均數的八成,而且逐年微降,提醒我們必須更謹慎看待平均薪資數據。

再觀察本國籍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的中位數及平均數統計,可以發現自108年起,全年總薪資平均數的年增率,都是中位數的二倍以上,代表高薪者的薪資成長率高於一半的勞工,難怪全年總薪資中位數佔平均數的比率,也是逐年遞減,和上述月薪的中位數佔平均數比率逐年下降的趨勢相符,再次突顯平均數的參考價值愈來愈低。

因此,建議主計總處繼續在統計方法上,突破萬難,將來若能逐月統計並公佈每月的「總薪資」中位數,讓各界能瞭解半數勞工的總薪資水準, 以及中位總薪資相當於平均總薪資的比率以及十分位、四分位的統計,有助於正確解讀低薪的現象是否有所改善,進而提出具體改善低薪的勞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