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的骨架——道路

一個成熟的景觀設計一定有成功的路徑設計。

那麼要怎麼做到科學而美觀地設計道路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人的步行規律以及如何處理視覺關係。例如:

「不經意地」行走

臺地和山坡的特點多爲山體綿長,走勢不清晰。相對的,我們更容易識別坡底、坡頂或者山脊的線條。這些特殊的線條起到了線性路標的作用。

「不經意地」行進意味着努力尋找一種行進的方法,儘可能在不經意間維持平穩的步伐,既節省體力又舒適自然。於是我們只需要花最少的精力來關注道路本身,比如道路表面,我們下一步應該踩在哪裡這樣的問題。只有我們不需要在注意腳下的路應該如何走的時候,我們才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周圍的景象。

爲了避免在坡地行走時出現「失去平衡」的不舒適感(路面與人體軸線不垂直),人們會本能地在坡地中尋找水平的路段。

如果沒有更舒適平緩的路線,人們就會找出切過等高線上的最近的、可利用的落腳點往上攀登。對於陡而長的山路,人們更希望有一個轉彎的位置調整呼吸。

道路的原型

在原本沒有路的地方,人們常常走過的軌跡上路面遭到破壞,就會形成道路的雛形。利用現有的、被人踩出來的路徑,也就是人們經常走的路徑,是我們選擇道路的重要依據之一——「人是羣居動物」、「從衆效應」。

任何一個好的通道設計都是建立在目標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一定要對現存的景觀節點或者是必須要保留的節點進行評估,還有那些必須設置於開敞空間之中的節點;建立視覺聯繫和設置路標都是「積極控制」的手法。

視覺聯繫有利於激發前行。在中途設置有吸引力的節點(相關的景點、有趣的空間等)更是會激發人們沿着設計道路前行,或者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人們改變運行方向。

路標明確標識出道路路線。路標可以是統一的表面材質,道路輪廓(微地形),道路寬度,以及沿路的標識(比如特有的地形,優雅的路旁樹陣)。

道路引導着視線,把遊者的注意力引向「景點」。道路把空間呈現給遊者,指引我們「如何閱讀」周圍的環境質量。

無明確目的地

儘快到達目的地並不總是主要目的,也有一些目標點之間的鬆散聯繫。道路設計更多時候在強調過程。

無明確目的地的運動類型——徒步、跑步(高強度、遠距離),散步(低強度、近距離),無論是哪一類,人們都有可能被沿途的路標和特色景觀——中間節點所吸引;有意或無意識地,這種吸引會引導人們選擇繼續原來的方向或者偏離原來的方向。

沿途的節點設置對無直接目的的運動非常重要,它們能有效地強化運動過程的體驗,並提供了各種特色,如可停頓的地方、運動場、視覺聯繫等等,提高了沿途景觀質量。

路線與視覺聯繫

曲線道路的設置切忌只關注於道路本身的形式,道路的線性一定要根據實際地形和相關的景觀要素(沿途吸引人的視覺聯繫)來確定。

沒有景觀控制的曲線型道路,結果都被抄近道的人們破壞了。

曲線型道路結合開敞的景緻,曲線隨視覺聯繫和視線約束而定,尋求與道路周邊可能和必需的融合。

景觀設計對道路的功能要求是不受天氣影響,比如雨後不會留下水窪;而且便於使用,斷面不能過陡,或者起伏太多,路面要適於行走等等。

對現狀景觀的特色去合理處理道路關注並控制着運動。因此,正確地通過或者避開一些步行敏感區域,比如自然保護區域、植被生長茂盛的草坪等等,這對於保護現狀景觀是非常重要的。

提供一條迷人的導遊小徑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在敏感地區迷路。

讓路面下沉是一種古老而自然的路標。在水平面上道路應該設計得特意略微下沉。

即使只下沉5~15cm也意味着讓使用者明確地感到不用離開現在的路線(道路),而且沿途的植栽通過對微地形的強化也有助於加強方向感。

創造焦點

任何設計都是和已經存在的場地的對話。白紙上的一個點惹人注意,它就是環境的焦點。作爲觀看者,我們不知不覺把這個點的位置和紙的邊界聯繫起來。

這個道理同樣應用於開放空間,只有和其空間環境聯繫起來,每個特殊的點對環境的干預效果纔是可理解的。

幾何和形態學上的條件劃定了強勢區域外的焦點,這樣就需要設計一個清晰、堅固、具體佈置的焦點,焦點的位置越遠就越要如此,或讓人們看到的點自動成爲焦點,例如幾何中心。

只要一個焦點的位置仍然是清晰的,並能從環境中根據方向及位置清晰辨別出來,它就能確定(強調)它周邊相關的區域,給自身分類以“服從”於環境的需要。尋找和環境的聯繫後,焦點加強了獨立空間的整體感。

在設計中,如果不是由現存的邊界或明顯的參照線推斷出焦點的位置,那麼焦點的位置將是混亂的;爲了理解焦點的位置(在空間中的),必須更強烈地表現焦點。

如果焦點及線都可控制位置外,它們必須自己解釋其位置及方向聯繫,在解釋焦點(或線)時,空間的獨立性被削弱了,空間同時在理想的、秩序的系統和現存空間外的聯繫中存在。

總之,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在城市規劃視角下對城市道路沿線綠化進行設計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

隨着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要求,除了能滿足使用要求、物質功能之外,更注重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要求。作爲景觀設計者要與時俱進,爲人類營造出更加生態、自然的城市景觀,只有人們對周圍的環境有了感情,環境纔會有人氣,人和環境纔會長期、融洽的共存。

免責聲明:本文編輯整理自網絡,供於交流和學習,翻譯不當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及內容問題,請與本公衆號及時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