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身邊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說,感覺現在的孩子軟硬不吃,父母也太難了。
他們家兒子老是故意跟她對着幹,有時候真拿他沒辦法,只能哄着任他耍脾氣。
今年孩子完全沒有心思學習,一回家只知道玩遊戲,甚至還口吐髒話,有時候她氣得不行就動手把他打一頓。
一開始吧,孩子確實收斂了些,可到後面也不管用了,甚至脾氣更差了。
朋友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怎麼就是沒有養成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呢?現在反而擔心他以後誤入歧途。
其實,許多父母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爲孩子不聽話,打一打就好了。
殊不知,打孩子父母爽一時,孩子卻會痛一生。孩子不僅會覺得“媽媽不愛我”,還會造成心理陰影,潛意識覺得自己太差勁。
長大後,經常捱打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點,父母必須多重視。
德克薩斯大學和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50年的跟蹤研究,他們發現:
體罰,會增加兒童攻擊性行爲的風險;
而且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會傷害孩子,帶來更多問題:
包括反社會行爲、具有侵略性、給孩子身體帶來傷害、心理健康問題等。
很多人都不知道,《命中註定我愛你》性格活潑開朗的女主飾演者陳喬恩,私底下居然性格古怪、脾氣暴躁。
她曾在節目中哭訴,她從小活在很恐懼的環境中,常常害怕媽媽隨時會打她。
小時候,媽媽經常打她,還會用枯樹枝捆成工具,打到她出血;
甚至聽到媽媽上樓梯的聲音就會覺得異常恐慌,像魔鬼一樣,要對她施加暴力;
長大後回憶起這些,她還下意識地回頭張望,生怕媽媽出現在身後……
這一幕,不知道擊中了多少人的淚腺。
在這種嚴厲的管教方式下,陳喬恩從小就很自閉。
她放學回家寧願到墓地發呆,也不願意回家;
20歲之前,從來不敢跟媽媽牽手;長大會和媽媽單獨相處也會很尷尬,兩個人常常相對無言……
不僅如此,從小捱打的陳喬恩在感情中特別沒有安全感,因爲不擅長溝通,在工作中也一度被人誤解爲“耍大牌”“臭臉女王”。
曾經那段無助、恐懼、自閉的日子,成了她一生中無法磨滅的烙印。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口中“爲你好”的棍棒教育,真正能讓孩子成才的少之又少。
很多時候反而讓孩子內心受傷害,養成不好的心理習慣。
要麼攻擊性極強。
孩子見慣了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耳濡目染也會形成這種意識,言語舉止都多了幾分攻擊性。
要麼懦弱妥協。
他習慣了做錯事就要捱打,內心放棄掙扎,陷入了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不管是哪種,孩子都容易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和表達欲,用不恰當的方式去應對世界的不公平。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干預,否則孩子將出現性格缺陷,無法擁有幸福的感知能力。
網上有一段小學生的採訪視頻。
當記者問到,孩子們做錯事情時希望父母是什麼反應,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
所以,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
我們都很難不犯錯誤,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犯錯更是在所難免。
孩子的優秀,從來都不是打出來的。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給予尊重和關愛,用正確的懲罰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軍人家庭長大,但從來沒有被狠狠揍過。他在節目中表示:
有一次,老師佈置了一個題目爲《早起的鳥兒有蟲子吃》的作文,結果鄭淵潔特立獨行,把題目改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老師氣得不行,當着所有人的面開除他並大罵“他是最沒有出息的人”。
回到家,鄭淵潔主動寫好檢討交給父親。
父親發現這份檢討比小說還精彩,起承轉合很是巧妙,欣慰地對孩子說:“孩子,沒關係,以後我在家教你。”
就是爸爸這份理解和認可,支撐鄭淵潔開始寫作,後面纔有機會成爲著名的童話大王。
爲人父後,鄭淵潔依舊延續這一教育理念,堅持不用打罵解決問題:
雖然他沒有接受過傳統完整的學校教育,教育方式也和大多數中國傳統家庭的方式不一樣,但是他的成果無疑是有成效的。
如今,他的兒子鄭亞旗現在是年收入達1.5億的企業CEO,女兒鄭亞飛成績優秀,被美國六所名牌大學本科同時錄取,還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曾提出一種比驕縱和懲罰更有效的管教方式,叫做“正面管教”。
明確規則且尊重孩子,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
也正因如此,鄭淵潔沒有打罵,但他的孩子比很多同齡人都優秀。
因爲比起打罵,父母用約束力、愛和寬容相柔並濟,培養出來的孩子陽光自信有力量,才能發展得更加全面。
關於“孩子犯錯,打還是不打”這個問題,向來多有爭議。
打多了,怕孩子內心受到傷害;打少了,又怕孩子不受管控,誤入歧途。
對此,李玫瑾在一檔節目中明確地表示:
這並不是在鼓勵父母打罵孩子,而是在孩子觸碰了底線,溫和的方法又無法奏效時,我們需要借用合適的手段,讓他謹記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拿捏這這個尺度,可以參考這幾點:
1. 管理情緒,有事說事
很多時候,父母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遷怒於孩子,把撒氣當成了教育,把宣泄當成了懲戒。
這樣不僅管不好孩子,還會有反效果。
所以我們作爲孩子的第一啓蒙人,應該嚴格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犯錯理應教他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
2. 兩個階段不打:嬰兒和12歲後
畢淑敏曾說:
因爲嬰兒時期的孩子,對很多事情完全沒有認知,打罵只會讓他們產生恐懼心理;
而12歲後,孩子開始有獨立人格,也有很強的自尊心,這個時候打罵會讓他們感到羞愧,變得更叛逆。
3. 不在人前教子,保護孩子自尊心
中國有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總是立馬教育,從不分場合地點。
但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把孩子的尊嚴當衆撕碎,不是教育,而是恥辱。
久而久之,孩子會下意識自卑,在朋友和親戚面前擡不起頭。
作爲父母,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當着衆人的面去說,更不要以爲孩子還小沒關係,有問題私下跟孩子好好溝通,堅決站在孩子的立場。
4. 科學懲罰孩子,直面自己的錯誤
懲罰孩子,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只不過懲罰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打、罵、吼、叫。
合理利用科學的方法,既能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又能讓父母樹立權威。
之前跟幾個家長聊天,發現她們用的方法都非常巧妙:
讓孩子罰坐,這個過程他可以平復自己的情緒,並反思自己的過錯;
讓孩子挑豆子,把各種顏色的豆子混在一起,要求孩子耐心挑出來;
通過打孩子手心或者做家務,小懲大誡,教他學會承擔自已犯的錯誤。
有句話說:“人與人的差距,從小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就註定了。”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註定成爲兩種人,未來也有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如果能學會讀懂孩子的訴求,尊重和引導他,就能收穫一個陽光溫暖正能量的孩子。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李密《陳情表》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應猶,公衆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