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評:協同融合提升“灣”有引力 “引”出更多新質生產力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5週年。5年來,粵港澳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提速,內部“軟聯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今年兩會,多位粵港澳大灣區的代表委員對三地軟硬聯通、協同融合有更高的期盼,呼籲通過政策機制對接、合作平臺創建、人才培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發展更多新質生產力,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期盼是美好的遐想,呼籲是行動的前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軟聯通”提升“灣”有引力 ,引出更多新質生產力,爲全國做出引領、積累經驗。

政策協同,打造保障。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的關鍵就是“地”,地方政策,地方資源,地方優勢,只有穩穩地站在這片“地”上,才能高高地茁壯成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從“地”出發,政策發力,打好主動仗。可在政府層面建立工作小組,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進行對接解決,保證區域融合發展提速提效;要鼓勵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之間多交流,要讓企業、居民充分參與;政策實施需要多部門、跨城市配合和協作,應加強內部行政部門協作,保持順暢、融洽的溝通機制;等等。這些建議,針對現實,着眼未來,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政策保障。

創新平臺,築造舞臺。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創新,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源泉。新質生產力對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要發揮好四大平臺(橫琴、前海、南沙、河套)作用,將粵港澳大灣區變成真正的國際創新中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國家級科研平臺,支持內地和香港科研人員深入開展科研合作,發揮兩地科研協同優勢,推動前沿研究、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源泉動力;建議儘快規劃佈局大學城,從而促進創科新經濟發展;等等。這些建議搭建創新平臺,築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舞臺,爲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竭的動能。

人才培養,提供支撐。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靈魂,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基礎。我們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制,建設全方位、開放性、戰略性的人才體系,培養和引進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人才;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支持三地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用資聯盟”,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落地應用、產業升級驅動新質生產力;等等。這些建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優化創科資源和人才的跨境流動,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基礎,讓發展新生產力的人才隊伍強勁有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硬聯通是基礎,軟聯通是護航,政策協同,創新平臺,人才培養,缺一不可。“軟聯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護航艦”。粵港澳三地攜手合作,必然將成爲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發動機”爲全國提供更多可以複製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應該也必須成爲我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區。

(金羊網文/殷建光)

編輯:鄭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