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30年,生活卻只剩3站捷運 退休老董為青年找家開啟第二人生

臺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創辦人王友華。商業週刊提供

【文●陳承璋】

三年前的炎夏,正是臺灣新冠疫情出現破口、半封城的時刻,王友華卻滿身是汗,冒着感染風險,穿梭在炎熱且空蕩的臺北街頭,到處找房子。

他冒染疫風險找房自掏腰包補助北漂青年房租

「因爲我們被房東趕,臨時違約,不把房子租給我……。」

王友華曾是富達投信的臺灣董事長,在金融業資歷超過三十年,怎麼淪落到最危險的時刻、在街頭踟躕找房?

這可不是董事長的破產淪落記。爲了改善青年租居環境,他親身尋房、並自掏腰包補貼四分之一租金,再轉租給北漂青年。

但找到好房的願望,可真難實現。「因爲屋況不大好,連冷氣都會爬出蟑螂。」他不只出錢,還捍衛住客權益,想把租來的空間整理得好一點,房東嫌他囉嗦,索性不租了。

他明明大可過着清淨自在的退休生活,卻偏來蹚渾水,跳進臺北難解的青年租房議題,到底是爲了什麼?

原來,這是一個金融業退休董座的「長見識」之旅。

「年輕人幫我打開眼界,」王友華說:「否則我的人生只剩下債券利率、非農就業指數、經濟成長率,真的很可怕!」

過去王友華從花旗投顧總經理到富達投顧臺灣總經理,負責建立法人投資業務,他從無到有、開疆闢土,二○一六年,憑藉戰功坐上臺灣富達投信董事長之位,三十年來的金融生涯,堪稱順遂,是所有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然而,當他登上高位,眼前的風景,卻逐漸使他懷疑人生。

「工作真的做不完,下班之後,滿腦子也都是工作,」工作,雖然讓他擁有高收入,卻也錯過太多人生該有的滋味。

除了睡覺,醒着的時間就是工作。他的辦公室位在臺北信義區,敞亮的大片落地窗能眺望遠方,雖然豪華,卻像囚禁他的玻璃屋。

曾經生活圈綁在三站捷運一位提琴手讓他找到新使命

「你能想像嗎?我所熟悉的世界,只剩忠孝敦化捷運站到市政府站三站之間的範圍,因爲要拜拜,最遠到萬華龍山寺。」菁英的生活,卻是黑白人間。

子女回家團聚,他卻時常爲了一封簡訊、一通電話,坐在桌前捧着手機魂不守舍,他沒察覺哪裡出了問題,直至妻子越來越常跟他反映:「你昨天睡覺時,又講開會的夢話。」

「我連睡覺都在開會!完全不能休息。」支撐高壓工作,得要靠熱情,三十年金融生活,也很少再有新鮮事,除了賺錢工作,「是否能有更多的意義呢?」

那年,他五十六歲,開始萌生退出金融界念頭,另一件事,讓他更加確定自己的心。

他認識一位在臺中街頭拉小提琴的青年吉米,吉米告訴他,想翻轉檯灣人認爲古典樂過時的印象,纔去當街頭藝人。

受到年輕人熱忱感動,王友華出借自己位在松山區的眷村老家,邀請他每月來演奏一次,開放里民參加。吉米找了朋友一起合奏,爲期一年半、近十五場的演奏會,里民也很捧場,總把老屋擠得水泄不通。

老屋傳出悠揚細膩的古典樂,觀衆歡聲雷動的景象,意外替王友華單調的生活上了色,他醒悟:「這纔是我真正想要的生命意義!」

只是,董座當不滿兩年,怎能說退就退?直到二○一七年,他高齡近九十歲的母親,意外腦出血住進加護病房,他記得自己在深圳機場心急如焚,懊惱自己花太多時間工作,沒能陪着最親愛的人,他望着機場外的天空發誓:「只要母親痊癒,我就辭去董座,好好陪伴她。」

母親康復後,王友華守諾離職。同時,幫助青年的夢想開始萌芽。他讀到一篇高房租的報導,臺灣租金指數節節攀升,尤以臺北飆漲最爲嚴重,壓得北漂青年喘不過氣,於是他在二○二一年提出青年公寓計劃,決心挑戰這個難以破解的議題。迎接他的,卻是一連串的租房驚嚇記。

老舊破落、格局奇怪、漏水蟲害……,都是基本款;屋況好一點的,租金又高得嚇人。第一間屋子是老公寓改裝,五間房間裡兩間是頂樓加蓋,租金竟要價六萬元,他只能硬着頭皮租下來。計劃第一年光是補貼租金,就花了五十萬元。

他用九間公寓幫助年輕人卻反倒學會同理,開始破框

他自知補貼模式無法讓計劃永續經營,幫助青年數量也有限,第三年起,他轉而說服房東成爲公益出租人,可以讓租客申請租金補貼。目前整個大臺北地區,共有九間青年公寓,幫助五十多位年輕人找到家。

他並非無條件補助素昧平生的青年租金,條件是請青年們以擅長能力、關注議題,做一件對社會好的事。

這羣入住的青年各自發展計劃,而內容完全出乎王友華的意料。

北漂的日文老師郭礎源,每週三在民福裡裡長辦公室教當地的長者日語。藝術工作者曾智偉則開設工作坊,讓感染愛滋病的患者以藝術治療獲得心靈療愈。

年輕人不斷帶王友華破框,他參加愛滋藝術工作坊,打破對愛滋感染者的刻板印象,工作坊越辦越好,不只申請到臺北市文化局補助,還獲得丹麥媒體報導。他跟着青年走逛臺北市民福里社區,做生物多樣性調查,才知道城市裡還有他從未想過的野生動物。

郭礎源是個動漫迷,推薦王友華看日本近期暴紅的動漫電影《驀然回首》,是兩個女孩想成爲漫畫家,不忘初心的故事,他感動到推薦好多朋友去看。

原本王友華想幫年輕人,沒想到,年輕人卻成了幫助他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我的生活就都只有數字,我怎麼會知道什麼叫生物多樣性?怎麼會去看電影?」

他不只自己破圈,也帶着朋友一起。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是王友華學生時期即認識的老友,時常收到他分享的青年動態,井琪深受感動,還與他爲了幫助青年所成立的臺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合拍《Out of Box讓夢繼續遠傳》微電影,記錄這些青年築夢的精彩。

「我們這一代人能選擇的路徑不多,但這羣年輕人讓我看見,人生路徑不只一種,」井琪說:「停下腳步做不同選擇,雖然難免碰到挫折,但人生不是也更精彩嗎?」

共好的起始,是拋開世代偏見,願意同理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起初聽到他們(指年輕人)提及工作與生活要平衡,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哪有這種事?」王友華坦承,畢竟五、六十歲的壯世代,從小都被教育要全心對工作負責到底,然而,他漸漸的能開始同理。

「我們享受過經濟高成長與房價低點的紅利,房子也買得起,工作努力很容易換取合理的回報,」這代青年卻並非如此,王友華改觀:「經濟與房價基期都這麼高,若不追求讓生活品質好一點,到底要怎麼活?」

他跟隨着青年到處看、到處聽,一步步敞開心房,理解每個世代的難處與生活法。這個交融並非單向的慈善,他就像踩動青銀交融的飛輪,對社會的影響將一步步、逐漸擴大。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麥當勞聯名《獵人》行銷被炎上!這起網紅開箱,怎會淪爲公關災難?

不好用就fire!歐美掀Z世代解僱潮,怎麼與「不怕被開除」的一代好好共事

一個10年退休者的日常,只有好山好水也不無聊!重點是能否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