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身分識別 推認證後跨機構通用
金管會爲加速推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金融FIDO),宣佈成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規畫用戶只要建立行動身分識別後,未來透過指紋或臉部等生物辨識方式,即可在不同金融機構開戶或辦理業務,無須記憶帳號密碼和重複認證,預計第四季起試辦。
隨着金融科技及數位金融服務創新發展,民衆對行動裝置或全電子化開戶交易需求與日俱增。但國內目前許多金融機構的數位存款帳戶,須經自然人憑證、信用卡、存款帳戶等實體卡片方式進行身分識別,若未經實體身分認證,開立帳戶型態及交易範圍均有限制。
爲解決上述痛點,金管會在去年8月底公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納入研究發展金融FIDO,並協力聯徵中心、財金公司與金控、銀行、保險、證券期貨業等,於今年5月初成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以加速推動相關機制。
綜規處長林志憲指出,金融FIDO規畫透過導入國際FIDO標準,先讓用戶綁定行動裝置、實體卡片及生物特徵,未來使用金融服務時,即可用綁定裝置、生物特徵進行身分識別,不須再使用實體卡片或帳號密碼。
林志憲表示,由於FIDO伺服器上只保有公鑰,不保存密碼、私鑰或個人生物特徵,亦可避免隱私泄露問題。同時,金融FIDO亦規畫提供跨機構身分識別及交易功能,使金融機構可依客戶交易風險屬性,提供客戶辦理相對應安全的服務項目。
林志憲認爲,對民衆而言,導入金融FIDO機制可解決以帳號密碼驗證身分所衍生的各項問題,提高使用便利性及安全性。對金融機構則可免除重複驗證客戶身分作業,且未來若功能增加,亦可跨機構傳輸資料,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相關營運成本。
金管會統計,截至5月底共有121家金融機構加入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包括6家金控、35家銀行、28家證券、9家期貨、17家壽險、14家產險、2家基層金融機構與其他10家業者。林志憲表示,未來將有更多金融機構加入,相關機制預計第四季啓動試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