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事件 美國不會替臺灣解決

(圖/本報系資料照)

2月14日發生的一起事件中,一艘中國船隻與海巡署船隻相撞後翻覆,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儘管該船是一艘「三無」船舶(無船舶證書、無船名、無船籍港登記),臺灣仍有責任妥善處理,以向國內外的利害關係人說明海巡是署秉公依法。有關此一事件,筆者有以下的觀察。

一、美國無法幫助臺灣:儘管外媒時常強調臺灣的重要性,如最近的總統大選被稱爲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或者是在提到臺灣半導體產業時,形容爲「使臺灣成爲世界中心的晶片」。但事實上,臺灣最重要的安全合作伙伴──美國,目前正忙於烏克蘭和迦薩持續的戰爭,以及白宮與國會間爲了是否提供更多軍事援助給烏克蘭和以色列而產生的爭辯。此外,無論如何,拜登政府目前正在試圖穩定美中關係。

筆者一向以爲,美國願意爲臺灣做的事情有其上限。國務院發言人在2月20日對金門事件的簡短評論,顯示拜登政府希望花在此事件的時間或力氣是有限的。因此,臺灣需要現實一點,並認知到美國無法或是不願意幫助解決此情況。如果拜登政府在這起事件後想向臺灣表示態度,他本可以派遣一艘美國海巡艦艇前往臺灣附近的海域,而這也可以彰顯出臺美在2021年簽署的「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具有實質意義。顯然,美國並未這樣做。

二、迅速且透明的調查: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需要向公衆解釋這起事件的具體情況上再加把勁。海委會向立法院提交專題報告名稱的更改,造成了多餘的干擾,也惡化了管碧玲與在野黨立委之間的關係。對中方國臺辦稱她「極爲冷血」的迴應,管碧玲摸了一位男記者的臉並說:「你看看我的體溫」。這也分散了人們在主要問題上的注意力。

三、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在這些情況底下,臺灣有時會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海巡署或紅十字會是真的相信兩名中國遇難者家屬會簽下「慰問金」的領據嗎?這個要求聽起來更像是臺灣政府機構癡迷於收集蓋好章的文件而已。如果臺灣方確信這些人就是遇難者家屬,那麼最後到底有沒有拿到對方收下慰問金後籤的領據,實際上並不會對「慰問」這個目的造成任何影響。

四、帶外媒到現場採訪:在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爭端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菲律賓開始允許外媒登上其海巡署和海軍船隻觀察中國船隻的行爲。這是一個讓菲律賓得到國際社會支持非常有效的策略。臺灣海巡署及海軍和外媒打交道時不應過於保守,且應該開放媒體在有爭議的海域進行經常性的採訪。

五、考慮將海巡署轉移至其他政府部門:目前,臺灣的海巡署是隸屬於海委會底下的一個機構。然而,海巡署的任務是執法,而海委會並非是一個執法機構。這起事件顯示出,海委會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監督海巡署。也許海巡署應該被移至內政部底下。在美國,海巡署曾經隸屬於財政部,而隨後隸屬於運輸部。在2003年成立國土安全部後,海巡署便被移至此部門底下。這個轉移是有道理的,因爲國土安全部包括其他執法機構,如移民和海關執法局、海關暨邊境保護局以及特勤局。

在3月5日當日,美國海軍的約翰芬恩號驅逐艦在臺灣海峽進行了南北向的例行航行。這大概只是事先計劃好的安排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次在2月14日金門事件後的航行也純粹是個巧合,而不是支持臺灣的一種表態。最終,2月14日的金門事件應由臺灣政府自己來解決;美國不能,也不應該代替臺灣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許淳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