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伴隨臺灣人度過大半生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獎典禮今年是第60屆,我看了40幾年了,它本身就是一部好片,相當有觀賞價值。

25日的典禮非常好,主持Lulu表現很好,雅俗都做到了,她應該就是她這一輩的大型主持的扛霸子了。

開頭與結尾的經典國片回顧蒙太奇非常好看,尤其開頭插入實體演員表演,虛實交錯,新舊難分,不只是回顧、致敬,也是一種傳承。

表演節目以歷屆與這次入圍的電影歌曲爲主,洪佩瑜在金曲獎放光芒,在金馬也是壓軸演出。萬芳是我們那年代的學生歌手,至今仍是新作不斷,相當難得。

致詞最讓人印象深刻是林青霞,她不愧是作家,致詞稿寫得非常好,幾乎可以編入教科書了。林青霞如果17歲某一天沒有剛好走在西門町,沒有被星探發掘,就沒有後來的臺灣影壇第一偶像了,實在是,該怎麼說呢,不曉得有多少林青霞沒有被髮掘,就這樣過了平凡的一生?

我又想到了二秦二林,你看只有林青霞度過了瓊瑤時期,還能繼續發光發熱。她典禮當晚有說,是徐克找她去香港,而開創了第二春。當然,她自己也做對了,她沒有像林鳳嬌與同時代的諸多女星一樣,早早進入婚姻,於是一切有了不同。

爲什麼林青霞後來必須到香港發展?因爲臺灣在90年代仍處在新電影時期,而新電影沒人看。另一個終身成就獎頒給陳坤厚,他就是新電影的健將之一。

今年入圍最佳劇情片,我目前只看過《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與《疫情》,如我預期,它們都沒有得獎。真的,《鬼》片仍有不足之處,相當明顯。

大陸仍然抵制金馬獎,不曉得爲什麼《石門》可以來參賽。兩位導演夫妻是典禮亮點之一,他們對電影的熱愛與投入,你看黃驥感謝了臺灣幾位大導演,因爲她從反覆觀摩裡學得了拍片技巧。要得獎,就是要先看別人怎麼得獎,一看再看。

竟然12歲的林品彤得到了最佳女主角!她第一部演出是《美國女孩》,我介紹過,當時就很驚豔,非常會演。

本屆最佳男主角是吳慷仁,他演電視已經獨霸,如今又得到金馬,這樣一來就成爲當今臺灣男演員的頂峰了。你看他做了多少努力?第一次知道他的偶像是丹尼爾戴路易斯。

最佳女配角是方志友,她跟林柏宏都是歌唱擂臺「星光大道」出身,她的先生是楊銘威,也是當今電視劇一線男星,他家在開「杭州小籠包」,是米其林必比登名店。最佳男配角陳慕義,演電影又演八點檔,大家看了幾十年仍然有他,是影視公務員卻也有明星光彩,可以說是最享受演戲的人了。

最佳剪輯頒給了名字大家十分熟悉的廖慶鬆,竟然入圍14次才得獎,難怪一起得獎的日本導演說「他不是在剪輯電影,而是在剪輯人生」就哽咽了。

只是,到底,剪輯是什麼?剪輯前後差別有多少?我想金馬獎應該有另外一個電影教育的功能吧,可惜沒什麼人在乎。

最佳電影歌曲〈同款〉是吳念真的詞,我先前聽過,但只注意到洪佩瑜的歌聲,昨晚趕緊把歌詞看了一下,確實細膩又溫暖。吳念真的歌詞不多,但都是精品,有機會我會介紹。吳念真大概是金馬獎60年裡最多才多藝的影人,編導演做詞都很厲害。

影視配樂現在就是幾個中生代配樂家的天下了,侯志堅入圍4次,終於得獎。這幾位當代配樂家已經走出了新方向,他們的筆觸比較輕鬆,自信也比較足夠,不一定要爲影片服務,即使獨立聆聽也是藝術。

好了,就這樣,又過了一年!(作者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