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藥”消失之問|結構變了!越來越多進口新藥納入醫保

今年9月,有家長稱帶孩子看支原體肺炎,卻無法如願用到進口阿奇黴素注射劑。由此,“進口藥難買”“醫院越來越難開到進口原研藥”等話題,再次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有觀點認爲,藥品集採影響了進口原研藥在國內的供應。那麼,集採對進口原研藥的供應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

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自2018年以來,國家藥品集採共覆蓋374種藥品,每年節約藥費近1600億元,這些金額中的60%騰給了國家醫保談判的創新藥,這其中就就包括不少進口藥。

換句話說,國家醫保目錄在“吐故納新”過程中,也在“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創新藥正在被納入。

上海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在國談藥中,進口藥和國產藥的數量基本持平。以上海爲例,從醫保目錄的管理來講,沒有也不會區別對待國產或進口。一款藥物進入醫保都是通用名,只要進了目錄,支付政策均一視同仁。

集採每年節約費用六成用於國談創新藥

國家組織藥品集採起始於2018年組織的4個直轄市和7個副省級城市開展藥品集中採購試點,基本邏輯是“以量換價”。這裡的“量”一般是全國公立醫院需求量的60%-70%左右,這部分公立醫院應採購中選產品。

藥品集採針對的是競爭充分的成熟品種。官方數據顯示,自2018年“4+7”試點以來,國家藥品集採共組織開展九批10輪國家藥品集採,覆蓋374種藥品,平均降幅均超過50%。記者從承擔多輪集採日常工作並具體實施工作的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採購事務管理所瞭解到,前九批進口原研藥中選的有70個,不少進口產品進入集採後實現了迅速放量。如某跨國藥企在九批藥品集採中共有7款產品中標,其中一款腫瘤治療藥物的銷售量較集採前增長了250%,另一款精神類疾病治療藥物銷售量增加了130%。

除了讓成萬上億的羣衆以較低的價格吃上高質量的仿製藥,集採的“騰籠換鳥”效應讓最新的創新藥得以進入臨牀。記者瞭解到,集採仿製藥的醫保基金佔比逐漸降低,與2019年比較,目前集採仿製藥每年可節約藥費1600億元左右,而國家醫保談判(簡稱“國談”)納入的創新藥每年增加900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仿製藥集採節約的金額60%騰給了國談創新藥。

對於上述變化,醫保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採室主任蔣昌鬆曾表示,在全國醫療機構採購總金額並未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這樣的費用置換和結構調整實屬難得,很好踐行了供給側改革的發展理念。成熟仿製藥金額及佔比下降,創新專利藥金額及佔比上升,向國際發達國家處方藥品市場看齊,既降低羣衆用藥經濟負擔,又讓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更多新藥、好藥。

過去,國家醫保目錄每隔幾年更新一次,而近些年通過一年一次的國家醫保談判,國家醫保目錄實現每年更新,不少當年獲批的國內外創新藥物即可進入目錄。

不少跨國藥企的創新產品順利進入醫保談判進入醫保目錄。來自英國的阿斯利康,目前已經有16款藥通過醫保談判加入到醫保目錄,涉及呼吸、糖尿病、罕見病、心腦血管、腫瘤等領域。瑞士製藥企業諾華自2017年以來,近40款藥物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德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從2018至2023年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也有3款。

手握進口創新藥的跨國藥企也在積極參與每年的醫保談判工作,不少跨國藥企中國掌門人或高管還親自帶隊參與現場談判,由此看到國談的吸引力。2024年的醫保目錄調整工作已經啓動,此前就有跨國藥企高管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企業早早在着手準備醫保談判工作,並帶着最大的誠意希望將創新產品進入國家醫保體系。

創新藥納保後銷售實現快速放量,羣衆就醫負擔減輕

“2015年之前,我國基本沒有什麼創新藥,大都是仿製藥,當時來到中國的創新藥,無一例外都是進口的,價格也基本上是全世界範圍內的高價。因爲沒有選擇,很多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因病返貧。到現在,這樣的情況一去不返了。”有跨國藥企高管此前向澎湃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指出,近十年來,中國創新藥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越來越多國產創新藥讓中國患者受益。

在上述行業大背景下,國產創新藥得以與進口創新藥在國家醫保談判中同臺打擂。傳導到臨牀,相比較過去以進口藥爲主的市場格局,當前患者確實接觸到更多國產創新藥。據IQVIA數據,國產創新藥物的銷售額從2020年的210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350億元,同期進口創新藥物的銷售額從230億元增長至440億元。由此看到,進口創新藥與國產創新藥在中國市場均取得不斷的發展。

保證進口創新藥在內的國談藥順利進入醫院是醫保部門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在此過程中,進口藥和國產藥得到了也是同樣的政策待遇。

上海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一款藥物進入醫保都是通用名,只要進了目錄,國產和進口支付政策均一視同仁。

2023年7月,上海市醫保局會同相關出臺了《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機制支持創新藥械發展的若干措施》,業界稱爲上海醫保支持創新“28”條,積極推動創新藥“納保”“入院”,取得積極成效。上述負責人介紹,每年調整後的醫保目錄調整後,上海要求醫療機構一個月內召開藥事會,討論相關藥品的進院事宜;對於當年新增進入國談目錄的藥物,上海執行爲期三年的單列支付政策,即醫院合理使用的國談藥品,費用可以足額保障。

“進入醫保第一年可能醫生對某種藥還不夠了解,某些藥品的用量沒有上來。一般來講,一款藥的臨牀使用情況用三年的時間基本上就穩定了。”上述負責人表示,這是上海綜合考慮各種情況給出的政策。

雙通道機制是保證國談藥落地的另一重要舉措。2021年5月,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關於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這是從國家層面,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國談藥品的供應保障範圍,並實行與醫療機構統一的支付政策。

所謂“雙通道”,是指通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滿足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臨牀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的機制。該舉措成爲確保國談藥落地的重要舉措。

上述負責人介紹,雙通道相當於患者在藥店買藥也能享受到跟醫院一樣的報銷政策,主要是爲了解決了國談藥供應端的問題。此外,爲了配合雙通道政策,醫保平臺還建立了處方流轉系統,可以通過醫生開處方流轉到藥店,讓患者到藥店去購買。

第三方研究數據顯示,上海三級醫院對國談藥的配備數量和配備率均在全國遙遙領先,都是全國第一。“通過一系列豐富的舉措,加上不同部門的協同配合和積極執行,上海實現了國談藥配備工作的紮實落地。”上述負責人介紹,2024年1月至7月,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在上海市醫藥機構的結算金額中,跨國藥企的新藥同比增長181.3%。可以看出,通過“騰籠換鳥”,越來越多的救命救急進口新藥納入醫保後實現快速增長,提高了進口創新藥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患者費用負擔也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