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成家長拿孩子課業與他人比較 葉丙成:百害無一利
根據兒福聯盟統計,有39.9%學生反映家長會將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而有22.1%學生認爲家長關心課業表現勝過其他生活裡的事情,造成學生龐大的學習壓力,甚至到後來失去學習動力。(本報系資料照)
父母對孩子課業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往往也成爲孩子一大壓力來源,根據兒福聯盟統計,有39.9%學生反映家長會將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而有22.1%學生認爲家長關心課業表現勝過其他生活裡的事情。臺大電機工程系教授、臺大創新技術學院D-School副院長葉丙成表示,拿孩子和他人比較不僅沒有意義,更是百害無一利。
葉丙成表示,許多學生談到父母會拿自己和其他學生比較,當壓力來來父母時,孩子對自己的期待又要有多高?臺灣家長和孩子對業界和世界發展趨勢其實並瞭解,變成必須要讀某某大學和科系纔會有前途,這樣的傳統觀念無形中會帶來額外壓力。
葉丙成指出,臺灣的父母不該再拿孩子學業來和他人比較,這種比較不僅沒有意義,更是百害無一利,當孩子有自己空間來探索未來興趣時,一定總比國高中被逼着學習,導致彈性疲乏,等到了大學沒有動力學習時纔是最可怕的。
葉丙成也特別指出,許多家長爲了安心而讓孩子補習補全科,個人並不是反對補習,而是通通都補反而會讓學生認爲,反正補習會再講第二次,在學校就可以不用認真聽,補習應是學校老師真的幫不上你再補,而不是預設心裡補全科,「少子化下其實業界都缺人,只要有培養相關能力都一定有機會」。
學生Leo表示,大人們可能只瞭解108課綱片面的東西,除了學習歷程和活動會被老師逼着做外,父母也認爲你應該要多參加活動,參加任何活動都還要寫學習單,壓力真的很大。
學生小K也說,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但學校可能也沒有真的迴歸到培養學生素養,最後還是變成填鴨式教育,在學校和家裡都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學習壓力,真的會很辛苦。
微光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鄧善庭表示,這個時代的我們太習慣求快求成,從心理學來看,自我認同需要一段「迷惘期」,學生不需要很快決定要做什麼,以及要如何快速的達成社會期待,也建議學生的紓壓都應該和手機脫離,這樣才能幫助大腦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