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理念流失 國民黨三連敗主因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4大選國民黨以三連敗收場,選後國民黨的檢討與反省仍欠深刻充分,除了候選人侯友宜本身及在野非綠力量未能整合的因素之外,尚有基本盤萎縮的問題,對青年缺乏感召力、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以及黨內整合與團結仍未解決,支持者未能完全歸隊等問題。這些問題背後都牽涉更深層次的國民黨價值理念流失、路線偏差的根本問題。
自1990年代,國民黨開始逐漸被「臺獨」思想所侵蝕並出現內部分裂。一部分國民黨人主張繼續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而另一部分國民黨人則認爲應優先追求維持現狀偏安一隅,這種內部分裂導致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和對外政策上長期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表現在孫中山思想的失落,三民主義的變調,黨德黨魂的喪失,兩岸路線和政策論述的混亂等等,本文擇其幾個主要理念與言論予以剖析:
2022年6月,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期間,一番「國民黨永遠親美反共,與中共做價值與制度的競爭,要持續對抗共產主義」的表白,不但充分反映其政治立場,也顯露其對歷史事實的錯誤認知,對百年來國共兩黨既聯合又鬥爭的歷史事實和經驗的歪曲和漠視。事實上,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能夠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得以順利開展,除了複雜的國際國內背景客觀因素外,與孫中山對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友好態度有一定關係,成爲推動國共合作的思想動因。
對於孫中山重新解釋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此番被侯友宜訪美時解釋爲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這不是政治常識上的偏差,乃是有些國民黨要員實在不敢碰觸「民族主義」。因爲談民族主義直接面對的問題是孫中山提倡的民族主義,是「中國人」的民族主義,還是「臺灣人」的民族主義?當前臺灣民衆的民族認同「我是臺灣人」是絕大多數,「我是中國人」是絕對少數,基於選票考慮,目前的國民黨要員,大概沒有幾個人敢說「我是中國人」。
國民黨要員也默默地接受這樣的論述:「我是臺灣人,我也不是中國人,但臺灣人和中國人有着共同的祖先」,這種邏輯很怪異,但確實是正在演化中的國民黨要員的意識形態。這是一種存在於統一和獨立都遙遙無期的狀態下,所產生的「變形三民主義」。
侯友宜在此次競選期間,不斷強調「要堅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要反對臺獨,反對一國兩制,若當選在任期內不碰統一」云云。這些兩岸論述表面上中道務實,實質上有邏輯上的矛盾,容易誤導選民。
2020大選後,國民黨內對九二共識產生爭論,出現一些雜音。有人認爲九二共識已完成歷史功能,應將其束之高閣。幾番折騰下來,終於在2020年9月6日全代會端出一個「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基礎的九二共識」。這個「共識」的最大問題,是抹掉了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的創造性模糊,刻意突出「異」的部分,勢必徒增兩岸的政治歧見和爭議,又如何重啓兩岸對話互動?如果連中國國民黨都無法與大陸良性互動,又談何改善兩岸關係,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談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維護臺海和平安寧?
從1924年國民黨「一大」開啓第一次國共合作,到1937年國共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再到2005年「胡連會」發表「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及至2015年新加坡「馬習會」,一百年來的國共合作歷史表明,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兩大政黨,國共合則中國興。(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