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空窗期 日本人大量印鈔搜刮米糧運回國

傳記文學746期《一九四九年 驚濤駭浪的新臺幣》

許介鱗教授在《臺獨脈絡記》一書的第四章「二二八事變因日本掠奪臺灣米糧」中就直指,戰後日本利用鉅額的「臺灣銀行券」,其中包括大量「臺銀背書券」,大肆搜刮米糧、物資,運回日本的行爲,造成臺灣「米荒及通貨膨脹」,是導致二二八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根據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一日《臺灣新生報》社論〈糧食徵購後農民的希望〉:「日人在八、九月間,曾普遍大量收購糧食,爲數甚鉅。以預爲購儲,以防糧食成爲問題者。現邊遠鄉村,仍有日人以卡車運米至山中情事,希望政府切實追查,以充實配給米之來源。」這些說法,都有待更多、更有力的史料證據,來釐清背後真相。

二二八事件時,行政院長宋子文戰後推動的金融開放政策,已宣告徹底失敗,之後國共內戰更劇,戰局開始逆轉對國府不利。「法幣」,抗日經濟戰的中流砥柱、幕後真英雄,此刻卻逐漸失去貨幣功能,雪崩式地狂跌,成爲社會動盪的禍源;同時,臺灣的物資被強徵支援內地戰事,連帶「舊臺幣」也跟着大幅貶值、通膨嚴重。

「舊臺幣」發行之初只有壹圓、伍圓、拾圓的鈔券,數月後,在回收「臺灣銀行券」同時,又印發了伍拾圓與壹百圓的鈔券,一年半後,由於上海中央印製廠爲全面趕印迅速貶值的法幣,無法同時再印舊臺幣,故從一九四八年二月開始,改由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自行印製,發行面額越來越大的伍百圓、壹仟圓大鈔。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的「八一九幣制改革」,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臺灣雖未列爲流通地區,但將「金圓券」與「舊臺幣」的匯率訂爲一比一八三五。有學者認爲,在固定匯率之下,因預期「舊臺幣」兌「金圓券」將升值,大量熱錢從上海涌入臺灣套匯,對貨幣發行產生壓力,雖然兩個月後就恢復了機動調整,但已造成「舊臺幣」之後隨「金圓券」,又一波大貶值的主因之一。

「金圓券」發行不到一個月,中共立刻在軍事上發動總攤牌的三大戰役:遼西會戰(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十一月二日)、徐蚌會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平津會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中共稱之爲: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主要由於國軍全面潰敗,「金圓券」亦步上「法幣」後塵、急速雪崩,造成惡性通膨,大陸各省遊資、人民,還有軍隊、公務員等,尤其在一九四九年開始大量涌入臺灣地區,使物價飛騰;又爲墊付各項軍政、行政等龐大費用,從一九四八年五月到一九四九年五月,一年間更大量印製特高面額壹萬圓「舊臺幣」,及伍仟圓、壹萬圓、拾萬圓、壹佰萬圓臺灣銀行本票。至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四日止,「舊臺幣」發行總額五千二百七十億三千三百七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五元,已是一九四六年底,二二八事件前夕的一百零四點七倍,發行僅一年多的臺灣銀行本票,至六月十四日止,發行總額更高達一兆兩千一百三十五億八千零五十三萬五千元,遠超過「舊臺幣」的發行總額;至此,「舊臺幣」紙鈔發行量已失控,幾乎完全失去貨幣功能,民衆苦不堪言。(四之二;全文請見《傳記文學》2024年七月7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