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1年多認「難適應」 張齡予不願爲孩子失去自我

張齡予表示講到療愈生活一定少不了毛小孩。(三立提供)

張齡予主持三立臺灣台健康資訊節目《健康零距離》(8日)晚播出主題「療愈系生活」,分享「現代人很常聽到療愈,但到底療愈是什麼?」張齡予坦言婚後,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成爲小孩的媽媽後,自己卻失去了本來有的姓名。

張齡予認爲自己生小孩前最需要被療愈的時刻就是下班後,結束一天的工作,尤其是表現不如人意時,她就會跟家人或朋友大吃一頓,而在生完小孩後,她覺得最需要療愈的就是「成爲小孩的媽媽,自己卻彷彿不見了」,無論之前在事業上多麼獨立自主,有了小孩後,得要做出取捨,生活重心在小孩,爲他們做出不同的人生規劃,她自己覺得很難適應從什麼小姐等變成誰誰誰的媽媽,連自己名字都不見了。這時候她覺得特別需要療愈,而且一定要找「媽媽友」一起紓壓,所以她會定期找許多媽媽朋友一起相聚,一起來家裡溜小孩吃吃喝喝,只有媽媽們可以懂媽媽們的苦悶心情,互相打氣分享經驗,讓大家少走點冤枉路。

張齡予笑說需要療愈時,會回礁溪泡溫泉,去一個跟平常住家完全不一樣的環境,單純只有休息。她表示家裡一直都沒有養動物,因爲爸爸小時候養過一隻狗叫做張正熊,把他當作兄弟一樣,結果狗過世,他傷心一輩子,所以從小就不給小孩養寵物,所以她就沒有機會跟寵物或者動物有講心事的機會。不過張齡予會去寵物咖啡廳、農場,摸摸貓、看看狗,也很有療愈作用。這次來賓找來劉伊心,是因爲她是一個很會把生活弄得有滋有味的人,吃個飯也是要擺盤擺得很有儀式感,還會帶小孩野餐之類。

過去張齡予當小姐時候,不會想到要搞這麼複雜,還覺得這樣有點假掰,不過結婚後,想法改變很多,生活中的小確幸跟儀式感、雖然會比較麻煩、花時間,但真的蠻必要的,就像是在婚姻存摺裡平常就記得有空就存點錢,有用心過,家人都會有感受,有爭執時纔有扣分空間。她記得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儀式感的作用是因爲婆婆,他們平常都是全家人一起用餐吃飯,婆婆是很細緻、很注重美感的藝術家,所以她即使是買超市的熟食,也一定會拆掉塑膠包裝,擺上精緻挑選的餐盤,有時候甚至點綴一些自己種的香草,提升好幾個層次。

過年過節她也一定會把家裡照節令打扮的漂漂亮亮,家裡的聖誕樹已經有20年曆史,從先生小時候用到了兒子小時候,都保存很好,因爲她很仔細收納。張齡予笑說其實道理說出來也不難,她也照着這麼做,這兩年在婚姻生活中,先生總是說家裡弄得溫馨溫暖舒服,讓他回家都很放鬆,所以不會想在外面太久時間,因此提升工作效率,更享受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