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與照顧員工 是併購成功關鍵
富邦金公開收購日盛金一案已經引發政治勢力介入,讓收購案能否順利完成平添不少變數。(本報資料照片)
企業併購從歷史經驗來看,總是暗潮洶涌,甚至在法規未明前,欲併購者拉幫結派、鴨子划水偷偷買進股權,衍生巿場派與公司派各式令人大開眼界的攻防爭端,2018年之後纔有明確的金融非合意併購法規,所以富邦金與日盛金確實是「金融非合意併購」首件指標案。專家指出,綜觀過去金融併購案能成功,多具兩大關鍵利基,首先是有合理、具競爭力的併購價;第二爲照顧被併購公司「員工」權益、建立好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金融業專家不諱言,就過去經驗看非合意併購成功率就很低,就連國外的案例來看,也很難超過5%。若收購價格太低,連散戶、小股東參與的意願都會降低,收購的成功率當然難被看好。
另一項成功要素就是對員工的照顧,以過去金融業、保險業的併購歷史來看,潛在的併購者在交涉之前,就必須要提員工照顧計劃,像是保德信人壽出售、全球人壽概括承受國華人壽等,潛在投資者都是要先提員工照顧計劃,纔有機會進一步談判;相對而言,如果資方與勞方不和諧,與工會發生衝突,即使完成併購,也會影響公司後續發展。
專家指出,2018年之後纔有明確的金融非合意併購法規,所以富邦金與日盛金確實是「金融非合意併購」第一個指標。在未有明確法規之前,很多非合意併購案件的併購者,多以結合各種勢力偷偷買進、壓低收購價,等買到一定股權時,浮上臺面,爭取經營權,造成市場派與公司派紛爭。
專家說,併購者也觸犯了公開收購法規規範「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預定於50日內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20%以上股份者,應採公開收購方式」,併購者甚至面臨刑責,這也是爲何過去金融業的非合意併購容易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