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一生一平板」盼達到因材施教、適性學習
爲期3天的「2021臺灣自主學習暨數位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研討會」,在今日展開。(教授黃思華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教育部2019年開始推動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劃,並培訓許多教師,明年將擴大計劃到全臺,盼教師能善用載具結合數位學習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教授黃思華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爲期3天的「2021臺灣自主學習暨數位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研討會」,在今日展開,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教師的研究成果,並進行公開授課,教育部2019年開始推動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劃,並培訓許多教師,明年將擴大計劃到全臺,盼教師能善用載具結合數位學習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教育部連續4年砸200億元,達成全國中小學「一生一平板」,臺北市也喊出擴大試辦「學生自備載具(BYOD)到校學習計劃」,甚至已經在班級內做到「一生一平板」,許多教師也分享自己授課的經驗和班上學生學習的成果。
宜蘭縣碧候國小老師洪惠珊就分享,有學生不愛念英文,甚至排斥英文,都在課程中能勇敢嘗試,她說,山上的孩子單純、學習的資源比不上市區的孩子,有一些孩子到了6年級26個字母還沒有辦法讀寫,但導入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有些學生更願意開口說英文。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思華說,使用行動載具和傳統板書教學的好處是全班所有人都能參與課程,師生互動便利;以及許多抽象的科目,像是自然科的電流和磁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抽象概念,透過App呈現,對學生來說會更容易理解。
此外,運用學習平臺還能達到適性學習,黃思華指出,教育部所推動的學習平臺「因材網」,與別的平臺不同,老師一開始會給學生做題目,診斷出學生的迷思概念,這項「適性診斷」的功能比較容易達到因材施教的理想,這也是傳統教學無法達到。
另外,一生一平板是否能打破城鄉差距的教學,黃思華說,臺北的師資到底有沒有比較好?其實,臺北的資源豐富,能讓學生懂比較多知識,這樣而已;黃指出,近期做過一份普查,發現很有趣的事情,許多比較市中心的區域,使用數位載具的時間還不如一些城鄉地區,其實最重要的是老師要有使用載具的教學能力,而不是隻發平板沒有配套,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