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設備大規模更新在即,“四網融合”擴大試點範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江虹 北京報道7月10日,國新辦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會上介紹道,今年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印發的第五年。五年來,我國交通運輸綜合實力又實現了大幅躍升,向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大規模設備更新是我們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李小鵬透露,我國交通設備更新體量規模較大,截至去年底,全國擁有鐵路機車2萬多臺、營運汽車1200多萬輛、水上運輸船舶約12萬艘、公共汽電車近70萬輛。爲此,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制定了行動方案,準備開展七方面的行動推進交通設備更新。

國家鐵路局局長費東斌也在會上表示,正在和相關部門、省份對接,以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爲試點,大力推動“四網融合”工作,着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模式。下一步將擴大“四網融合”試點推廣範圍,着力在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信、信息共享和管理協同等方面下功夫。

立體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

過去五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立體交通網特別是主骨架、主幹道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李小鵬透露,目前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已突破600萬公里,其中,“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已經基本成形。

分領域來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5.9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4.5萬公里;全國公路通車裡程543.6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18.36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1.54萬公里;港口生產性碼頭泊位達22023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碼頭泊位達2878個;民用運輸航空機場總數259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千萬人次及以上的運輸機場數量達38個,貨郵吞吐量萬噸及以上的運輸機場達到63個。

“總的來說,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李小鵬表示,普速鐵路的發展還存在短板、區域間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還有待提升、內河航道建設和水運體系聯通還存在不足、綜合樞紐輻射能力還不強。“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加快‘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打造示範大通道。”李小鵬表示,還要深入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推進鐵路貨運網絡工程、國家公路聯通提質工程、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國際物流通道網絡建設也頗具成效。我國的國際海運線路通達全球的各個主要港口,集裝箱班輪航線往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的全球海運連接度多年來居世界第一。在航空貨運方面,國際航空貨運通達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香港和上海分別成爲全球第一和第三大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在國際道路運輸方面,我國與22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了政府間的國際道路運輸協定。而在鐵路方面,中歐班列已連通了歐洲25個國家220多個城市。

海陸空密集的聯通也提升了國際貨運的服務能力。目前,我國國際海運承擔了我國95%以上的進出口貨量,國際航空貨運成爲時效性強、附加值高的高端貨物的主要運輸方式。2023年,全年完成國際及港澳臺郵件快遞31.1億件,有力支撐了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2023年中歐班列共開行了1.7萬列,發運190萬標箱。而在國際道路運輸方面,去年完成貨運量同比增長了105%。

中歐班列的開行數量還在攀升,7月10日就已經累計開行1萬列,較去年提前19天破萬列,累計發行貨物108.3萬標箱,同比增長11%。

值得一提的是,費東斌在會上透露“四網融合”的進展。“四網融合”指的是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融合,主要指的是地鐵和城際、市域(郊)鐵路的融合與互聯互通。隨着國家區域戰略的實施,“四網融合”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戰略規劃對此都有專門部署。但地鐵和鐵路之間的制式不統一、標準不統一和管理不一致始終是“四網融合”的問題和難點。

費東斌表示,正在和相關部門、省份對接,以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爲試點,大力推動“四網融合”工作,着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模式。

今年以來,交通部門支持和指導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開通,並與佛肇、莞惠城際實現了“四線貫通”和公交化運營,並組織與廣東省有關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成立了工作專班,與廣東省聯合制定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實施方案,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實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的行業標準,來指導全國各地的“四網融合”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更大範圍的‘四網融合’試點推廣工作,大力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費東斌表示,將着力在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信、信息共享和管理協同等方面下功夫。

設備大規模更新或超千億

在這場新聞發佈會,李小鵬還透露了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交通設備大規模更新。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提到,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

李小鵬指出,對交通運輸行業來說,設備規模體量較大,截至去年底,全國擁有鐵路機車2萬多臺、營運汽車1200多萬輛、水上運輸船舶約12萬艘、公共汽電車近70萬輛,“這當中有部分設備是需要更新的,更新體量規模較大。”

一個月前,交通運輸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已經公佈,李小鵬表示,下一步準備開展七個方面的行動:一是加快實施老舊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二是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三是城市公交車電氣化替代;四是老舊機車淘汰更新;五是郵政快遞老舊設備替代;六是物流設施設備更新改造;七是標準提升行動。

這不僅是部委層面的行動,各省市政府也已經動了起來。比如浙江制定並印發了《浙江省推進交通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開展六大行動共計18項重點任務,力爭到2027年全省交通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30%。其中重點包括力爭到2027年新增新能源重型貨車500輛、新能源貨船30艘以上,提前淘汰老舊營運柴油貨車2萬輛、內河老舊營運貨船800艘。並計劃到2027年新增或更新新能源公交車2000輛、出租汽車(含網約車)13萬輛,更新工程機械裝備920臺(套)、港作機械設備70套。

多家證券機構預測設備更新將帶來的萬億新商機。雖然沒有機構詳細測算老舊柴油貨車、老舊船舶和郵政快遞老舊設備等的更新需求,但以其規模以及各省市的計劃方案,料需求總量至少千億元以上。

不過,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惲綿提醒,不應片面追求更新規模,而是應該按照企業需求和市場容量推進設備更新。比如在貨車領域,由於我國的環保標準較爲嚴苛,2008年到現在,短短16年間,我國機動車排放標準從國三升級至國六,幾乎每隔4~8年就推行新標準,致使目前大多數車輛尤其是大貨車,使用年限還不足10年,國五國六的貨車更是遠低於貨車15年使用年限。

“提前報廢並不經濟,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負擔。”惲綿認爲,物流領域亟需投資的領域是多式聯運的樞紐建設,以及小掛運輸和物流場站建設。這些投資將更有效地提升物流服務效率,建議將錢用於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