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評|該給AI“魔改”戴上“緊箍咒”了
最近,經典國產老劇被AI“魔改”的視頻在網絡熱傳。《甄嬛傳》變成了“槍戰片”,《紅樓夢》被改成了“武打戲”,而《西遊記》中的一些經典畫面場景也被AI“魔改”,比如唐僧竟然和妖精談起了戀愛……單純從視頻上看,AI技術讓影片片段可以以假亂真,不過因爲劇情大家太過熟悉,這樣反常識的“魔改”很容易被一眼識破,但AI“魔改”這個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思考。
從技術層面看,AI技術的應用爲視頻創作帶來了極大的可能性。通過文本生成視頻或自動替換場景與角色表演,過去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的複雜創作,如今普通人通過幾款軟件便可輕鬆實現。這種門檻的降低,讓內容創作的自由度大幅提高,也讓創作者可以輕鬆利用經典影視資源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然而,AI“魔改”卻走向了另一極端。許多視頻以低俗、搞笑甚至荒誕爲賣點,徹底扭曲了原著的精神內核。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騎摩托車、桃園三結義中的兄弟情被篡改成對“地痞流氓”的崇拜等,都在挑戰觀衆的認知底線。這些視頻可能帶來短暫的娛樂效應,卻在潛移默化中破壞文化傳承與觀衆的價值觀構建。
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觀衆尤其是青少年,無法準確區分這些魔改內容的真實性。這樣的“泛娛樂化”不僅對經典文化形成消解,也可能導致歷史與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羣體中的弱化。
正如法律人士指出的,這類AI“魔改”行爲本質上構成侵權。它們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直接使用影視劇片段或改編人物形象,既涉及著作權侵權,又可能侵犯演員的肖像權。
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規在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侵權行爲時確實會遇到許多實踐難題,許多魔改創作者匿名發佈內容,增加了權利人維權的難度,這種侵權現象一再發生,讓原創者利益受損,也讓作品的文化價值被肆意消解。
要有效遏制AI“魔改”現象,首先需要視頻平臺負起責任。技術是中立的,但如何使用技術,卻直接關乎社會的倫理與秩序。通過AI技術管控“魔改”,如建立內容審覈機制、設置關鍵詞過濾、加大違規視頻的下架力度,平臺方可以起到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用AI技術打敗AI亂象,不失爲對症下藥的良方。
其次,法律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以適應AI時代的變化。立法機構應明確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與使用邊界,爲權利人提供更高效的維權路徑。同時,執法部門要加大對侵權行爲的打擊力度,形成震懾效應。
最後,視頻創作者需要提升責任意識。科技爲創意提供了無限可能,但這種可能不應以破壞文化內涵和倫理底線爲代價。創作者應當用好技術進行創新,尊重原著精神,用心打造出真正有價值、有內涵的作品,而非迎合低俗趣味的速成品。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爲AI時代的內容創作戴上“緊箍咒”,讓技術真正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服務,而非淪爲破壞經典的工具。(範傑遜)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