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分析丨特斯拉遭遇需求危機,朱曉彤難破局

文丨彭蘇平

編輯丨李勤

市場需求屢屢不及預期之後,特斯拉又踩下一腳電門。

1月6日上午,這家風格激進的車企再次宣佈全系降價,降幅達2-4.8萬,Model 3、Model Y起售價分別低至22.99萬元、25.99萬元,直接擊穿了此前的底價。

特斯拉曾書寫下業內的爆款神話,2016年Model 3甫一上市就狂攬40萬輛訂單,此後一路高歌坐上銷量火箭,生產多少就賣多少,從未見需求疲軟。但去年下半年以來,新增訂單後勁不足,特斯拉不得不進行一連串的促銷活動。

去年9月開始,特斯拉就已經嘗試過降價、補貼保險、送積分等各種優惠方式,這些以往立竿見影的招數,這次的刺激效果卻非常有限,交付數據還是低於市場一再調低的預期——特斯拉這才背水一戰,索性扔出“王炸”。

與此同時,組織、人事架構上的調整也在進行。近日,有媒體報道,原特斯拉大中華區總裁、全球副總裁朱曉彤已被提拔至全球管理層,將負責特斯拉在美國的生產業務,以及北美和歐洲地區的銷售、交付和售後工作,地位僅次於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

美國新一輪刺激政策即將落地,馬斯克叫來朱曉彤,有意讓其助力特斯拉在美國續寫中國市場的輝煌,尤其是複製高效的工廠生產。

但特斯拉麪臨的,是產品、銷售等一系列系統挑戰,在單一市場依託政策紅利刷一波銷量並不是長久之計,提升工廠產能解決的也只是執行效率的問題。需求困境之下,特斯拉還需儘快打出更多積極有效的牌面。

降價爲啥不管用了?

剛剛過去的第四季度,特斯拉的表現差強人意——全球共交付405278 輛,而分析師的平均預期則是42萬輛(這還是一再調低後的預期);全年來看,特斯拉共交付131萬輛,同比增長40%,仍穩居頭部,但增速沒達到馬斯克之前所說的50%。

特斯拉不是沒有行動。在佔據較大份額且波動最大的中國市場,先是9月中旬推出了8000元的保險補貼,沒能持續奏效之後,又在10月下旬開啓了一輪大規模降價,Model 3、Model Y全系優惠,最高降幅達3.7萬。

這次降價有效果,但不夠大。有接近一線銷售的人士告訴36氪,降價的確帶來了不少新增訂單,算上之前積累的,甚至可以勉強完成銷售任務,但訂單的轉化卻不好——很多能交的訂單遲遲沒交。

這其中既有疫情防控、線下活動減少的環境因素,也有特斯拉自身的因素,比如很多客戶認爲特斯拉近期要改款或者降價,再比如,市場上再度流傳出特斯拉車輛疑似“失控”的事故,也讓部分客戶開始觀望。

訂單和交付不足有跡可循。11月中旬,官網上顯示的提車週期進一步縮短,Model 3、Model Y所有型號車型的提車週期都縮短至1-5周,而此前除了Model Y標續版,其他幾款車的交付週期都是4-8周。這意味着,大批新車壓庫的情況開始出現。

彼時,特斯拉曾要求各門店盤清可交付的訂單,也要求銷售催促客戶儘快提車。爲此,特斯拉甚至重啓了之前因官降而取消的保險補貼——12月上旬,有車主提車時被告知,尾款可以再減6000元。

但訂單儲備還是捉襟見肘。根據長期跟蹤特斯拉並進行銷量預測的博主Troye Teslike提供的數據,12月中旬左右,中國市場已經沒有積壓訂單,汽車諮詢公司Automobility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去年年底特斯拉中國積壓的訂單量已經爲零。

訂單降低,工廠生產的節奏也不得不放緩。據媒體報道,12月上海工廠主動減產了20%,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該工廠暫停了Model Y的生產。但即便如此還是供大於求,據Troye Teslike,去年年底,特斯拉的車輛庫存有7.1萬輛。

特斯拉“生產多少就賣多少”的光環,消散了。

朱曉彤難解特斯拉危機

剛剛執掌全球銷售的朱曉彤顯然不會輕鬆。

需求增速放緩是全球市場的共性,不僅僅是中國,美國、歐洲等主要市場都面臨訂單不及預期的困境。據Troye Teslike,去年9月以來特斯拉總體積壓訂單就一直在不可阻擋地下滑,截至去年12月中旬,全球整體訂單積壓14.4萬輛,低於11月30日的19萬輛。

“市場變了,歐洲市場新能源是在原地踏步,因爲通脹了大家沒錢,電動車也買得少了。美國也差不多,而且美國油價依然便宜。”一位在德國車企工作的人士對36氪悲觀表示。

不過,眼下美國已開啓新一輪刺激政策,有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增長。2022年8月簽署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已正式生效,根據該文件,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將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減免,前提是車在美國當地生產。

政策指引下,特斯拉必然會加快在美國本土的投資佈局,這也是馬斯克將朱曉彤調至身邊的重要原因。

掌管特斯拉中國的這些年中,朱曉彤除了搭建銷售價渠道、充電網絡,還主導了上海工廠建成、投產,將中國培養成特斯拉第二大市場之外,也將上海工廠打造成了特斯拉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正是上海工廠的高效生產,保障了特斯拉近兩年的高速增長,以及穩定盈利。

在美國,特斯拉有兩大整車工廠:加州弗裡蒙特工廠和德州奧斯汀工廠,前者年產能55萬輛(爲上海工廠的一半),後者則剛剛起步。但德州工廠未來會是特斯拉最重要的生產基地,這裡是特斯拉總部所在,工廠配置着特斯拉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佔地面積更是上海工廠的12倍有餘。

爲了複製上海工廠的成功,去年11 月,馬斯克還從上海選派了 200 名工程師前往美國。一個月後,特斯拉宣佈,德州工廠的周產能已經從原來的2000輛提升到了3000輛。

一位管理諮詢行業人士向36氪評價,朱曉彤是特斯拉歷任中國區高管中“唯一一位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馬斯克要求”的,現在的特斯拉和馬斯克,都需要一位“有資歷且能趟事兒”的人來坐陣。但是,朱曉彤的長板是執行,短板是缺乏汽車行業的經驗,對於扭轉特斯拉當下形勢,作用或許有限。

公開資料顯示,在加入特斯拉前,朱曉彤曾參與創辦諮詢公司楷博國際,從事物業管理與工程實施相關工作,來特斯拉先是擔任超級充電站項目總監,負責補能網絡建設,此後才統領中國區,又慢慢負責亞太區事務。在全球統管市場和銷售,對朱曉彤來說也是全新的課題。

關鍵在於,特斯拉所處的階段已經發生變化,很多業務並不是套用早期的邏輯就行得通。以銷售策略爲例,去年9月以來這一波,保險補貼、統一降價、追減尾款、接着再一次降價,有業內人士評價這一套打法,就像是“高管無心管理之下做出的直覺性動作”。

特斯拉的當務之急並不是朱能夠解決的。多位從業人員表達了相近的觀點:特斯拉當下的“疲軟”,核心原因還是產品老舊,過去Model 3、Model Y能夠憑藉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但現在其他品牌的電動化、智能化都已策馬趕上——特斯拉亟需一場徹底的產品換代。而這,顯然需要已經分身給Twitter的馬斯克親自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