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耀東委員:建議開發檢測工具識別AI論文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於珍)“可開發檢測工具,識別論文或作業中是否使用了大模型生成的內容。”最近,以DeepSeek爲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火爆出圈,高校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也成了較爲普遍的現象。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模型本質上是一種工具,其核心價值在於輔助和提升學習效率,而非取代人類的思考與創造。

“技術平臺也可設置限制,如限制生成內容長度、增加原創性檢測等,防止學生過度依賴大模型。”姜耀東說。

制度規範同樣重要。前不久,復旦大學發佈《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明確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範圍,包括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原始數據收集、結果圖片與重要插圖創作、論文撰寫、答辯與檢查、涉密內容等六個方面涉及原創性、創新性及本科教育重點考查的內容。

“高校應制定明確政策,規定大模型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範圍和限制條件,比如禁止直接用大模型生成論文或作業,允許其作爲學習輔助工具。同時,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爲的監管和處罰力度,保障學術研究的純潔性。”姜耀東說。

堵不如疏。姜耀東認爲,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師生的AI素養尤爲關鍵。姜耀東建議,高校需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明白大模型只是輔助工具。教師可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大模型,如用於資料整理、啓發寫作思路等。學校還可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辨別大模型生成內容準確性和可靠性的能力,提升其AI素養。

“大模型的出現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我們既不能因擔心濫用而完全禁止,也不能對潛在風險視而不見。通過技術約束、制度規範和教育引導,我們能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守住學術研究底線,讓大模型成爲教育創新的有力助推器,爲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姜耀東說。

作者: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