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級縮編!是什麼讓百度健康丟掉了獨立的勇氣?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蔣力 北京報道

互聯網大廠的“醫療夢”似乎真的不好做。

10月8日,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的一封內部信,宣告了百度健康再度迎來鉅變。這封內部信顯示,成立不到三年的大健康事業羣組(HCG)將合併至移動生態事業羣組(MEG)。這意味着,百度的健康業務將由一個獨立的事業羣組(BG)降級縮編成爲MEG下的一個事業部(BU)。

2021年11月,百度健康與智慧醫療團隊合併升級成立HCG,成爲百度五大事業羣組之一。彼時,HCG曾被百度寄予厚望,認爲百度健康未來有機會成爲集團營收支柱,甚至像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一樣拆分獨立上市。

一位接近百度健康業務的知情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爲了做藥企的生意,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大健康事業羣組總裁何明科曾大範圍招兵買馬,計劃三年內能做到十個億的規模。”據百度內部人士稱,當時HCG的團隊規模已超過數千人。

但是好景不長,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變動後,短時間內將很難看到百度健康拆分獨立上市的計劃了。

幾經沉浮

時間拉回到2010年,百度涉足醫療業務的起點。這一年,百度與好大夫在線合作,邀請醫療專家對醫療詞條進行編撰。隨後,在2013年,百度繼續拓展醫療業務,與百科名醫網達成了合作關係。

靠着醫療競價廣告,百度曾賺得盆滿鉢滿。摩根大通的分析報告曾估計,醫療相關廣告主在百度2014年的總營收中約佔15%—25%,其中僅莆田系民營醫院就佔據了三分之一到一半。

但事實上,這一時期無論是對醫療詞條的優化,還是醫療競價廣告,都是基於百度的搜索業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醫療佈局。

百度在醫療業務上的佈局,實際上是始於2015年。

此前一年,百度搜索業務遇到客戶增長瓶頸,急需扶持新業務來促進客戶增長,正值以掛號問診爲核心業務的互聯網醫療爆發,將目光投向醫療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爲了整合百度原有的各項移動健康和醫療業務,2015年1月8日,百度醫療事業部成立。2015年1月28日,作爲醫療事業部的拳頭產品,專注掛號業務的百度醫生App上線。

憑藉着巨大的流量端口,以及近乎瘋狂的地推拉新,百度醫生App一度登上了App Store醫療類App排行榜第一位。截至2016年1月,共有4331家醫院以及19萬餘名醫生入駐百度醫生App,覆蓋三甲醫院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不過,這一切在2017年2月9日戛然而止。這一天,僅僅成立764天、規模已達到300人的百度醫療事業部由於掛號業務無法真正觸及醫療核心、盈利模式難以探索探索等原因,成爲了當時百度新興業務事業羣組(EBG)中業績表現最差的部門,被整體裁撤。

此後,百度並沒有放棄以對外投資的形式繼續佈局醫療行業。

李彥宏在內部信和公開場合多次表示,裁撤醫療事業部不是放棄醫療業務,而是將醫療業務的重心從互聯網醫療調整到人工智能領域。“互聯網醫療不行就要退下,AI醫療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在2020年年初國家藥監局發出國內第一張醫療AI三類證之前,醫療AI尚處於起步階段,產品還未成熟,相關政策紅利也未釋放,多數AI醫療產品仍處於研發試用階段。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短暫離場,幾乎讓百度快要錯過疫情催生下線上醫療和醫藥電商極速發展的幾年。

直至2020年3月,百度宣佈重啓醫療業務,成立百度健康。

在疫情帶來的線上醫療高需求刺激下,百度健康在醫療領域的投入熱情一度十分高漲。2021年“618”期間,百度健康斥資10億津貼高調入局醫藥電商大戰,媒體報道甚至傳達出這樣的信號:醫藥電商市場或將迎來“三國殺”時代。

這一年的11月,百度將分屬於MEG的百度健康和智能雲事業羣(ACG)的百度智慧醫療團隊合併,成立HCG,成爲百度集團的第五大事業羣組。後來我們知道,這樣的醫藥電商“三國殺”時代並未到來。

(來源:百度健康2021年“618”全民健康節活動)

架構調整

回到此次百度的架構調整,HCG降級其實早有預兆。

據悉,百度健康核心部門互聯網醫院的負責人張寬已於2023年離職,百度健康的元老人物楊明璐於2023年12月調任MEG負責搜索和AI生態業務。加入百度十餘年並深度參與了百度醫療佈局的老將,百度智慧醫療總經理劉軍偉也於今年6月離職。

值得注意的是,HCG併入MEG後,將全部向楊明璐彙報。這意味着,闊別HCG不到一年的楊明璐將再度接手健康業務。

從內部信披露的信息來看,百度此舉意在增強百度健康業務與MEG業務的協同。MEG擁有目前百度最核心的移動生態AI產品,包括百度搜索、文小言(原文心一言App)、百度文庫、百度網盤等,HCG有望爲這些產品增加新的場景——醫療。

李彥宏在內部信中表示:“當前在智能生態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期待健康業務與搜索大盤和移動生態進一步整合,優勢互補,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有另外一種看法,即此次降級意味着醫療健康在百度的戰略佈局中已經不再重要了。

記者瞭解到,由於MEG本身有自己的健康業務,HCG也有自己的中臺系統,職能交叉重疊下,部分員工已經做好了被裁員的心理準備。

與此同時,醫療醫藥行業資深從業者李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百度健康“盤子太大了”,沒有看到能賺錢或者具有戰略意義的業務佈局,這次架構調整後很可能維持不了多久就要迎來大裁員。

三年前百度成立HCG時,“醫療”一度要成爲百度故事中的主角。三年過去,風口一變,“AI”纔是百度未來必須要講的故事,醫療只能是其中的“支線任務”。

獨立的勇氣

2020年百度宣佈重啓健康業務時,曾有一篇以《誰給了百度健康獨立的勇氣?》爲標題的文章,直指百度健康的商業化困境,在業內引起廣泛討論。

如今,健康業務再度被縮編爲事業部,又是什麼讓百度健康喪失了獨立的勇氣?

在李亮看來,互聯網大廠的醫療佈局中,百度健康是一個非常具有參考性的樣板。“它幾乎跟風做過所有主流、非主流的互聯網醫療的各種玩法。但由於業務沒有聚焦,幾乎都做失敗了。這次被降級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爲賺不到錢,養不活自己。”

從業務板塊來看,HCG旗下主要有百度健康、百度智慧醫療(靈醫智惠)和GBI三大業務板塊,分別對應to C的互聯網醫療、to H的智慧醫療和to B的醫療大數據。

然而,這些業務還是都殊途同歸指向了同一個難題:商業化。

首先來看百度健康。公開資料顯示,百度健康平臺已累計入駐36萬名醫生,覆蓋了超3000個頂尖權威專家,合作430個頂級行業機構,累計服務超過4億患者。

不過,沒有跑通的商業化閉環,讓這些數據並沒有帶來可觀的回報。在百度於2020年重啓醫療業務時,互聯網醫療格局已基本成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互聯網巨頭已深耕多年,平安好醫生、微醫等行業元老也已成氣候,“起大早趕晚集”的百度不得不望洋興嘆。

李亮認爲,百度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其實已經錯過了唯一可以賺錢的風口——醫藥電商。“百度既沒有醫藥供應鏈優勢,也沒有阿里、京東的電商平臺和流量優勢,不如把這部分外包出去做,可能還能夠拼一拼。”

(百度靈醫大模型。來源:靈醫智惠官網)

再來看主要面向院端的靈醫智慧,官網顯示,其產品主要包括臨牀輔助決策系統(CDSS)、智能診前助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等。但是靈醫智惠面臨的問題是,在醫療信息化領域,拼不過萬達信息、衛寧健康等深耕醫療信息化的龍頭企業;在醫療AI領域,也難以追上其他早幾年商業化的醫療AI企業如鷹瞳科技、致遠慧圖等。

僅從“三類證”這張商業化進程“入場券”來看,靈醫智慧也略顯滯後。國家藥監局於2020年8月頒發了第一張眼底AI輔助診斷三類證,2022年8月靈醫智慧拿到時已整整晚了兩年。

“院端的生意並不好做,對於互聯網基因的百度來說更是。”一位醫療AI企業從業人員告訴《華夏時報》。

事實也印證了這樣的推斷,據悉,在劉軍偉離職後,百度智慧醫療團隊已基本解散,僅留下部分銷售人員對接前期客戶的售後需求。

事實上,在HCG成立之初,何明科在向李彥宏彙報這個事業羣的打法時,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商業化,而商業化問題也是何明科在HCG是最關注的核心問題。

當時,何明科對做藥企的生意寄予厚望,他認爲賺患者、醫院、政府的錢都很難,非要選擇一個有支付能力的,只能是B端的藥企。爲此,HCG於2023年年初收購了一站式醫療信息化數據提供商GBI,通過百度的技術賦能,爲藥企提供更好的數據產品、SaaS產品或者系統解決方案。

但是顯然,藥企的生意也並沒有解決HCG面臨的商業化難題。相反,由於集採和醫藥反腐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藥企進一步收縮預算,B端生意也變得越來越不好做了。

持續燒錢卻無法帶來業績增量,團隊規模收縮就成了一種必然。在李亮看來,百度健康的業務過多以至於無法聚焦,而且都在虧錢,甚至一個危險的信號是,百度自身也在慢慢脫離“搜索”的軌道。“百度健康回歸MEG後,如何利用好百度搜索、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等現成的產品和海量數據優勢,或許是唯一的破局之道。”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採用化名“李亮”)

見習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