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需要從人出發,從社會出發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建築師李新宇:
建築需要從人出發,從社會出發
徐文欣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年01月17日
第 06 版)
“建築師需要有自己的創意、想法與追求,但最終要服務於更廣泛的對象:業主、社會、大衆。”貝氏建築事務所高級設計總監李新宇說。採訪中,李新宇頻頻提及“業主”,他強調建築師與業主的密切合作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他認爲,建築師在設計中應以業主的願景爲出發點,同時兼顧城市人文與社會公衆責任,實現真正的“共同成就”。
李新宇與貝氏的淵源始於貝建中。貝建中是原貝氏建築事務所的聯席董事長,與弟弟貝禮中供職於貝氏建築事務所,他們的父親貝聿銘是著名建築師、蘇州貝氏家族第15代成員,祖父貝祖詒是著名銀行家。
在貝氏建築事務所,中國元素無處不在。從福、祿、壽瓷器,到蘇州博物館白牆黛瓦的模型,設計師們用英語交流,案前卻貼着毛筆字書寫的中國詩詞。
李新宇與貝建中是忘年交。從餃子的體量拓撲形變,到華埠糉子的幾何邏輯,再到盧浮宮與金字塔表面的紋理,貝建中生前,二人之間隨性的對話激發着彼此的設計靈感。
“建築需要從人出發,從社會出發。”李新宇說,建築師要滿足業主的願景,還要兼顧社會、使用者和環境的需求,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談及自己的建築理念,李新宇喜歡用“不應該被定義”來形容。在他看來,建築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並無固定風格或統一的解題思路。每個項目都要在不同的時空與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形態和邏輯。它需要考慮人文、歷史、資本、場地、社會價值和責任等多維度的要素。
“建築師既是匠人,也是藝術家。建築師要有服務意識,也要讓過程帶給人愉悅感。”李新宇說,一棟建築往往凝聚數百人的協同和數年時間的打磨——當看到實體建築比圖紙更令人滿意的那一刻,所有的夜沒白熬、頭髮沒白掉,一切都值得。
2018年,李新宇主持負責長沙“三湘一品”項目,以“風中航帆”般的建築外觀重塑湘江濱水風貌。2023年,“三湘一品”被選作2024年央視春晚長沙分會場取景地,成爲當地新地標。
李新宇出生於四川成都,早年曾在香港度過一段時光。後來,他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建築學本科,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跨地域體驗讓李新宇更深刻地體會到文化交融對建築設計的影響。他稱,自己的設計像“融合菜”,是一場文化對話,在東方哲學的內涵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技術和歷史之間尋找平衡,力求爲每個項目找到最和諧獨特的方案。“建築是一場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對話,它是文化的容器,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李新宇說。
(來源: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