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共生 竹山聖對談團紀彥

2021遠東建築講座「歷史﹒人文﹒地方」國際論壇19日遠企飯店舉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左五)、建築師阮慶嶽(左二)、藝術家陳怡潔(左四)等學者專家,與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左六)座談,就歷史背景、人文特色、土地風貌三大面向,探討建築設計、都市規劃與藝術對人類生活層面的影響。(粘耿豪攝)

去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隔離的人們也重新體認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值此之際舉辦的「2021遠東建築講座『歷史﹒人文﹒地方』國際論壇」,仍邀請到兩位日本重量級建築師竹山聖、團紀彥線上對談,兩人都指出建築的「共生」概念,與土地的關係。有趣的是,兩人分別是道家思想與詩人李白的「粉絲」,並受到啓發。完整論壇影片可見遠東建築獎臉書專頁。

道家派學老莊 李白粉絲論繩結

以「歷史.人文.地方」三大面向爲題,反思在建築設計、都市規畫、藝術創作上是否成爲關鍵角色或內涵。日本京都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日本建設設計會會長竹山聖提出自己以「不在的想像力」爲概念,以自宅、周東文化會館、寺院等空間,體現「不連續、未完結」和「無、空」在建築上的表現與可能性。他指出自己很早就喜歡老莊思想,莊子的「無何有」、「空無所有」啓發自己創作思維。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觀察,竹山聖似乎以屋頂來展現與歷史或「空」的連結。竹山聖表示屋頂、屋檐對日本的建築或地景風貌十分重要,但在現代化中逐漸消失,「在都市中很難從建築下方感受到,就從屋頂鏤空,做出『空』,從建築內部感受到屋頂的存在。」竹山聖也指出,1980年代末的日本處於泡沫的喧囂期,建築像是從玩具箱被翻出來般熱鬧而雜亂,他基於對道家思想的興趣而思考「是否有安靜的建築,對未來發出正確的訊息」。

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 融入地景

團紀彥則以在臺作品「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爲例,分享自己對建築融入地景的思考,他表示自己很喜歡詩人李白,尤其受「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兩句詩文啓發,認爲生命自會存在於恰到好處的舒適所在;「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改建」則是有如寫書,在原有的第一章後書寫第二章,「人們讀到第二章,是因爲有第一章,第二章的發展不會無中生有,像是用繩子打一個連結未來的繩結,要續寫第三章也可以。」

港星臺城市論 臺北有長遠發展

兩位日本建築師也迴應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提問,相較於商業貿易發展爲主的新加坡、香港,臺北的城市發展相對較慢,竹山聖指出:「若香港新加坡像眼、耳等感覺器官,臺北則像消化器官,是由內而外吸收養分,長期來看是比較踏實而有長遠發展」團紀彥也認爲:「臺灣是在日常中有人文溫度的地方,臺灣的發展是迴歸日常而慢慢萌芽的,很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