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科技呵護長城“素顏”示人

(原標題:嘉峪關:科技呵護長城“素顏”示人)

嘉峪關:科技呵護長城“素顏”示人

2021-06-22 08:35:0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把雯文 杜英

把雯文 杜英

“從以前的人防爲主,到後來的物防,再到現在採用一系列高科技設備開展日常管護和預防性保護,長城保護已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近日,在甘肅省“風華百年路,奮進新隴原”系列採訪中,記者來到了甘肅省嘉峪關關城景區。有着“天下第一雄關”美譽的嘉峪關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自古爲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這些長城都是土質長城,受外界自然環境的威脅特別大,特別的脆弱,就像人一樣,遇到颳風下雨人會感冒,長城也會生病。”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鬍文平告訴記者,因地處河西走廊,長年累月經受風沙、凍融和急劇溫溼度變化的影響,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鹼、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沖溝發育等危害,保護長城刻不容緩。

2017年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成立後,積極探索符合嘉峪關文化遺產資源特點,完善有效的文物保護、研究、傳承弘揚的工作舉措,長城保護逐步從看守保護向研究保護、科技保護,搶險加固向預防性保護,從本體保護向本體和環境風貌共同保護,從“探索性修繕”到依託數據“精準修繕”轉變。

近年來,研究院高度重視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尋求合作,對嘉峪關關城及野外夯土長城進行有效的監測。實施了果園到新城墓羣六、七號墓日常監測項目。運用無人機開展長城巡查,運行現有的科學儀器設備對長城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環境監測、病害監測。有效開展長城本體和載體的共同保護。“以前巡查黑山頂上的長城墩臺非常困難,僅憑人力攀登上去就要用兩三個小時。”胡文平說,現在通過無人機,一個月內可以對長城沿線43.6千米內的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進行一次全面的觀測和圖像採集。

2011年底,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啓動實施,在對長城本體進行保護修繕的同時,建設了嘉峪關關城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工程和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長城保護的科技能力大大提升。地質雷達及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可對牆體結構進行“把脈問診”,“量身制定”保護維修方案;嘉峪關關城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工程,具備入侵報警、視頻監控、聲音複合、出入口控制、安防專用通訊、電子巡更、網絡廣播等功能;監測中心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這些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對長城本體和賦存環境的危害,既節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科技保護是當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主要趨勢,“文物的保護修繕傳承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在預防性保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科技手段,持續用力、久久爲功地開展長城的日常保養維護,才能真正做到讓長城‘延年益壽’,使文物所蘊含的價值得到永久延續。”胡文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