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江南水鄉的逆襲之路

圖源|圖蟲創意

製圖|楊曼嘉

編者按:

廣義上的江南泛指長江以南的地區。狹義上的江南,更多代指杭嘉湖平原,以及無錫、蘇州、紹興等吳語地區。這裡雨熱充足,河流湖泊衆多,沃野千里,自古以來被人們稱作“天下糧倉”。

但在同時,低窪潮溼的生活環境也帶來了衆多自然災害,洪水、海潮侵擾着這裡的人民。因此 “水” 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建築風格、出行方式、經濟發展甚至是飲食方面,都蘊藏了豐富的水文化。

本篇文章從嘉興入手,我們將以時間和空間等維度,帶你全角度看見隱藏在江南地區的水文化。

01/

"風雨時,嘉禾興"

嘉興這座城市,自誕生那天開始,就與水、與農耕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公元231年,此時中國正處在戰亂不斷的三國時期

孫權所掌管的吳國雄霸江東,也就是這一年,歷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

西蜀的諸葛亮第四次出征北伐,在木道門設伏,將魏國的猛將張郃亂箭射死。四個月後,東吳大將孫布使用詐降計成功,擊敗了揚州刺史王凌。捷報頻頻,似乎天下大勢已定,大喜過望的孫權讓人去尋訪東吳境內各地的“吉兆”。

▲孫權親自視察野稻

圖源 | 嘉興博物館

攝影:李馨宇

不久過後,探子便傳來消息。在太湖南岸靠近大海的地方,有一個叫由拳縣的小城,田中長滿了野生的稻穀,當地百姓隨意採集便可以填飽肚子。爲順應天意,孫權下旨賜名此地“禾興”。

自古以來,有“魚米之鄉”稱號的地方很多,但野稻自生卻是極爲少見。“禾興”這個詞最早出自《漢書》中的“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十年之後,孫權的第三個兒子——孫和被立爲太子。爲避太子的名諱,孫權又下令,把禾興城改名“嘉興”。

從此,嘉興之名被各朝各代沿用了上千年。

請橫屏划動觀看

▲嘉興城市名變遷

文字來源:嘉興博物館

製圖:李馨宇

如果我們再往前看,嘉興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南湖鄉天帶橋村的先民們,最先開始在這裡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經考古學家證實,他們是最早在世界上種植水稻的人類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在江南地區繁衍的人類文明。他們的生活與水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悠久的馬家浜文化,爲日後的吳越文化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歷史上源遠流長,且深具特色。

◁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馬家濱文化遺址中遺留下來的陶製生活用品

以及馬家濱人面部復原

攝影/製圖 : 李馨宇

02/

枕水而眠的城市

有人說,嘉興是一座枕水而眠的城市。

如果我們翻開嘉興的地圖,你一定也會驚訝它遼闊的水域面積。它東臨大海,南倚錢塘,北靠太湖,西接天目。地處於杭嘉湖平原的腹地之中,是中國河道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4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網縱橫交錯,運河之密集,江湖之寬廣,可將水資源通達四方,滋養生生不息的江南文明。

如此複雜的水脈!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江南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講起。

嘉興市水文圖▲

數據來源:嘉興市水利局

製圖:李馨宇

在我國太湖以東的地區,都普遍存在兩個特點。

首先,這裡的海拔高度比較低,且河流湖泊密佈。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海拔僅僅只有2~3米。但光是河道長度累計起來就有4萬多公里,大型湖泊更是達到了250多個,是典型的低窪溼地地帶。

地理位置看上去卻十分優越。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沿海,季風氣候顯著,雨熱週期規律,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裡,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但同時,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如果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或者在下雨量極大的時候,這裡十分容易爆發洪澇災害。一旦湖水外灌,江河決堤,海水倒流,必然會對周圍的氏族部落產生巨大的破壞,社會的發展也會因此而停滯。

對於人口數量較少的早期人類來說,他們並沒有改變自然環境、抵禦災害的能力。所以在選擇居住地時,人類一般會避開那些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與穩定性較強的中原地區相比,這裡一開始並不是人類理想的“最佳居所”。

嘉興連綿不絕的陰雨天▲

攝影:李馨宇

那麼

被江河湖海所裹挾的嘉興

該如何才能“突出重圍”?

03/

圩田往事

遠古時代的地球,大部分的地區都是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的。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從來不是環境去適應人類,而是由人類將環境改造成適宜的樣子。爲了適應低窪潮溼的環境,嘉興人進行了龐大且長久的大自然再造工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個國家的人民就先後致力於穩定太湖邊緣的水患。得益於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他們當時採用了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洪減災手段——圍墾。

塘浦圩田示意圖▲

圖源 | 嘉興博物館

攝影:李馨宇

聰明的古人使用竹籬笆和木頭做成牆,將泥土和水逐漸分離開,形成了可以耕種的土地。土地之間有可以用來灌溉的河道,與太湖岸線平行的河流的叫做“塘”,而垂直的則稱爲“浦”。挖出的泥土則堆在土地四周,形成隔絕湖水的堤壩,人們把它叫作“圩”(wéi),圩就是“包圍”的意思。”這就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水利遺產之一的塘浦圩田系統。

范仲淹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關於圩田的宏觀場景:

“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爲農美利。”

可見在當時,塘浦圩田系統對於防洪減災、農業種植的重要性。

塘浦圩田系統在唐、五代十國時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原因是唐朝和吳越十分重視太湖水利工程的建設,甚至設有官職“都水營田使”,來統一規劃水利工作,使治水與治田結合起來,塘浦圩田被管理得井井有序。堤岸高厚,外水不入,塘浦深闊,排水通暢,整齊劃一。

太湖及其周圍的塘浦圩田體系 ▲

圖片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作者:孫寶珍

到了東晉、唐宋時期,大批的漢人爲了躲避中原戰亂多次向南方遷移,不僅南方地區的人口密度迅速增長,農業生產技術也不斷得到改進。這無疑加速了對江南地區水利設施的改造。《宋史·食貨記》中就有關於此段歷史的記載:

“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

塘浦圩田系統也不再僅僅侷限於太湖的邊緣,而是被輻射擴散到了太湖流域周圍的各個低窪地區,尤其是沿江,沿湖,沿海的地方,被人們廣泛推崇使用。

塘浦圩田工程在太湖地區周圍擴散▲

製圖:李馨宇

但是在宋末元初的一段時期裡,由於飽受戰亂的影響,太湖流域的大部分農田被荒廢了。元代水利著作《水利集》中記載當時的情況:

“軍散營廢, 田米歸朝廷, 被豪強佔湖爲田。閉塞河港水脈, 因此積水不去, 農民失修圍塍, 所以, 連年水災, 實由於此”。

此時,環太湖平原的洪澇災害又逐漸嚴重起來,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若想要復甦江南地區的經濟,重修水利設施是迫在眉睫的事。

以前的圩田,是連成一片的大圩,一圩大概就有六七千畝的面積。但從北宋時期開始,圩田的規模明顯在變小,而且開始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大圩田改爲小圩田示意圖▲

圖源:《太湖水利技術史》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百姓私自侵佔圍墾,由原來統一管理的大圩田變成了小圩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宋初期時水政體制發生了一些小小的變化。

“轉運使”

(由於北宋初期還是藩鎮割據的局面,朝廷爲了保證稅收如實上繳,設立了到各地監督稅收和指揮運輸的官職)

代替了原來掌管水利的

“都水營田使”

(統一規劃水利工作,使治水與治田結合起來的官職)

這也就間接導致了航運水道的發展比農業水利的發展更佔據優先權。以前整齊劃一、美觀壯闊的大圩田,爲了方便水利運輸,被人爲無序地切割、切割、切割!

水道因此變得錯綜複雜。元朝在修繕水利工程時繼承了宋朝時的水政體制,所以依舊保持了小圩的體系。這種小圩田的制度,在明清兩代得到進一步精細化,最終構成了如今江南地區縱橫交錯的水網。

請橫屏划動觀看

結構清晰、作用分明的塘浦圩田系統▲

圖源 | 圖蟲創意

04/

一條運河 穿城而過

如果我們把塘浦圩田系統比喻成是推動嘉興發展的“武功秘籍”。那麼在隋朝時期,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就好像是打通了這座城市的“任督二脈”。從此,嘉興終於打破了長久以來偏安一隅的半封閉狀態,開始從一個岌岌無名的小城變成了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這也爲它日後的富庶埋下了伏筆。

而後在京杭大運河的基礎上,嘉興人以南湖作爲中心樞紐,挖鑿出通向四面八方的運河系統,形成了“八水繞禾城”的獨特景觀,看上去像極了現代都市裡的環城高速公路。

嘉興市八水繞禾城▲

圖源:嘉興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古代的貿易商賈似乎都喜歡走水路。

首先水運要比陸運的費用低很多,無論是送客還是出遠門,只有達官貴族們才能支付得起昂貴的“車費”,對於運輸貨物的商賈來說,更需要水利運輸來節約成本。

其次,水路通常較爲平坦。相比之下,陸地道路多有坎坷不平的地方,而船隻在水面行進時受到的阻礙相對較少,若是順風順水而行,速度還要比陸運快上不少。

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寫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絕對不是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因爲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文章《三峽》中同樣也如是說: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除此之外,在深山老林裡還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萬一是遇上了劫匪或者兇猛的野獸,財產損失先不說,容易把命都搭進去。

在唐宋時期經歷了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之後。佔據了水運交通紅利、且物產富足的江南地區,自然也就成爲了商販們的首選,這裡的商品交換開始變得尤爲頻繁。在明清時期,由於政府稅收政策的調整,統治者允許百姓可以自由用白銀來替代糧食上繳,更是讓商品經濟達到了巔峰。

請橫屏划動觀看

《姑蘇繁華圖》中描繪商業繁榮景象

水中船隻、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畫家:徐揚(清)

在這個契機之下,江南地區的人們轉而去生產那些可以帶來經濟利益的作物,像棉花、桑葉、菸草、茶樹等被大量種植,手工業也逐漸走向成熟。圍墾技術一絕的江南人民,在紡織業上同樣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製造出一系列精美的手工藝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杭州的絲綢、烏鎮的藍印花布、蘇州的刺繡。

爲方便貿易和生活生產的需要,人們紛紛選擇將生產手工藝品的廠房,居住的房屋、集市、娛樂場所、宗教建築等直接建在河道兩旁的土地之上,市鎮重心開始向河道靠攏。在商品貿易之際,富饒的水鄉城鎮也就逐漸有了雛形。

江南的水鄉古鎮 ▲

攝影:李馨宇

05/

“水” 做的江南

從荒無人煙的沼澤溼地,到熱鬧喧譁的河邊城鎮。這些千年河道所孕育的水文化,就藏在那些動人心魄的人文地理景觀之中。

如果我們能像鳥兒一樣劃過天際,從高空中俯瞰這片蒼茫大地的全貌,你一定會被這裡密集的房屋,交錯的水道、以及,往來不停的船隻所吸引。

嘉興西塘古鎮俯瞰圖 ▲

攝影 | 李馨宇

由於土地被水網所切割,水多、地小、人口密集是水鄉古鎮最顯著的特點。也就導致了房屋在營建上的集約化,房屋緊挨緊地貼合在一起,街巷十分狹窄。

這裡的天氣潮溼多雨,因此房屋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以便通風換氣。因爲要與水直接接觸,所以二層樓房居多,底層是用磚石鋪成的結構,上層則是用木頭搭建的房屋。

水鄉古鎮的房屋 ▲

攝影/製圖:李馨宇

由於民居的建築密度大,而二層房屋又大多是木頭結構。一旦失火,火勢容易順着房屋蔓延,將整個村落燒得一乾二淨。

爲了避免財產受到損失,一些人家房屋的側面修築起比一般屋頂高出一截的牆壁,被人們稱作”馬頭牆“。馬頭牆是徽派建築中特有的結構,在江南民居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月河古鎮的馬頭牆 ▲

攝影:李馨宇

由於降水充沛,民居屋頂的坡度也被修建得極大,當遇到連綿不絕的陰雨天時,高角度的坡面有利於及時將雨水拋出,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建築受到侵蝕。

有些民居聚合在一起,呈現出四合院的結構,從高空中看,有一個口字形的天井。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增大采光面積、排水和通氣。因爲房屋極爲緊湊,所以一般開口也不會很大,但是在院子裡擡頭向上看,你會感覺它很深很深。

一些講究人家還會在院子中間放一個專門用來接雨水用的罈子,從風水學上來說,這有“四水歸堂”之意(下雨時四個方向的雨水會向中間聚攏),可以“藏風聚氣”。水是用來克火的,放在院子中央,有鎮壓宅火的寓意。若是真的不幸遇上了火災,這裡的水也可以用來救急。房屋結構上的安排,展現出古人非凡的智慧。

俯瞰烏鎮景區 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天井 ▲

圖源 | 圖蟲創意

由於水網非常密集,所以作爲連接兩岸的橋也非常之多。江南的橋,石拱橋居多。半圓的拱與水面上的倒影相互成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具有很大的美學價值。走近看,石頭堆砌而成的橋身上,長滿了歲月的痕跡。

水鄉里的每一座橋,都有一段獨屬於它自己的故事。在以前,交通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如果有人捐錢布施修了一座橋,那他的名字將會被水鄉人所銘記。

西塘古鎮的重建臥龍橋 ▲

攝影 | 李馨宇

由於河面上的橋修的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便利。橋的作用也早已不再侷限於出行方便,而是被人們賦予了更多文化內涵。

在烏鎮,元宵節入夜後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人們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用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他們認爲這樣可以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裡無病無災。

樸素典雅的民居與小橋流水、河埠頭、烏篷船、楊柳岸、青石板、窄巷小弄,交織在一起,再加上一層薄薄的煙雨,融入到江南才子的詩情畫意之中,便形成了簡約的江南水鄉畫作,在中國山水畫歷史中獨樹一幟。

江南水鄉 ▲

畫家:吳冠中

06/

俠肝義膽的江湖

嘉興因水而生,因水而興,這裡的人自然也離不開水的滋養。去了解一座城市,除了看它發展歷史和自然景觀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這座城市的代表性人物。

本以爲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嘉興人會像如詩如畫的水鄉一般“溫婉柔情”,沒想到卻恰恰相反!如果要我用幾個字來形容他們,那就是:豪放豁達,俠肝義膽!

面對人生的失意,嘉興人卻豪情壯志地說: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寫下這句豪邁詩詞的嘉興人,是劉禹錫。

劉禹錫吟詩圖

圖源|百度百科

劉禹錫在二十一歲時就考中功名,進士及第。世人皆誇讚說“此人有宰相之才”,可謂是年少得志。而後的歷史卻不向着人們所希望那般發展。

劉禹錫所處的的時代正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宦官專權、財政羸弱、藩鎮割據,三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那時候,涌現出了一大批立志通過改革來改變現狀的年輕官員,劉禹錫,就是其中之一。

因爲不滿官場作風,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他寫了很多詩文來抨擊嘲諷當朝的權臣,同時也衝犯了很多當權者的利益。最終導致自己離仕途越來越遠,連連被貶。

面對小人的排擠,將他安排在簡陋的屋子裡。他卻在此寫下千古傳唱的名篇《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樣明朗開放、豪放豁達的心態以及詩歌風格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他的故鄉。

青少年時的劉禹錫在嘉興過着“網魚漉鱉,在河之洲。咀嚼菱藕,捃拾雞頭,蛙羹蚌臛,以爲膳饈。布袍芒屐,倒騎水牛”自由自在的生活。江南地區的富庶和安定,吸引來了衆多的文人墨客,使劉禹錫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最終才成就了這個偉大的文學家,鑄就了豁達開朗的性格。

除了這裡的社會環境外,嘉興的地理自然環境同樣也會塑造一個人。

鹽官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

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蔚爲壯觀

圖源|圖蟲創意

嘉興轄下的海寧縣東臨大海,每到農曆八月十八的時候,江潮涌動,潮頭可達數米之高,可謂是天下奇觀。

一位嘉興人這樣描述:

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自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大潮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衝烽,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無前……

這個嘉興人,便是查良鏞(金庸)。

在金庸老爺子的武俠宇宙中,經常會把自己的故鄉——嘉興作爲故事的發生地。

煙雨樓、醉仙樓、錢塘潮、嘉興府、南湖。這些屢見不鮮的地點和元素,從《書劍恩仇錄》到《射鵰英雄傳》,從《神鵰俠侶》到最後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無處不在。可以說,嘉興就是金庸心目中的那個羣英薈萃、快意恩仇的江湖。

不僅作品透露出俠氣,如果你曾讀過金庸,曾瞭解過金庸。你會發現其實金庸老爺子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俠氣”的人物。

金庸

圖源 | 新民晚報

1941年,此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還在上高中的金庸,不怕重大壓力,在文字中暢所欲言。在壁報上寫下諷刺訓導主任向日本的投降主義文章——《阿麗絲漫遊記》,引來同學們的拍手稱快,他也因此被學校開除。

但他從未因此而改變自己的俠義之道。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之後,因爲對校內國民黨員行爲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再次被迫退學。

15年過後,金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在香港合資創辦《明報》,在連載武俠小說的同時,繼續爲了不公發聲,追求實事求是的報道。《明報》也成爲了當時香港青年瞭解大陸的重要報刊,得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追捧。

回過頭來看,對於從小生長在嘉興海寧的金庸,大潮驚天動地的怒號一定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寫下那些英雄人物之前,在他爲這世上不公不義之事發聲之時,腦海裡會不會想起當年在錢塘江邊上聽過的潮聲呢?

07/

除了糉子,還有什麼?

提到嘉興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嘉興糉子。

得益於塘浦圩田系統的發展,杭嘉湖平原稻作業興旺,自古以來被稱作”天下糧倉“,對於嘉興來說,更是出現了“嘉禾一穰,江淮爲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爲之儉。”的說法。

這裡的稻米碩大飽滿,香糯可口,非常適合用來包糉子。這使得原本是時令食物的糉子,成爲了嘉興人餐桌上的日常。中國唯一的糉子博物館,也位於嘉興的月河古鎮歷史街區。

糉子裡的輔料也非常有特色,品類繁多,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地裡跑的,只要是能吃的,嘉興人都恨不得塞進糉子裡去。

嘉興糉子

圖源 | 圖蟲創意

那除了糉子,嘉興還有什麼好吃的?

在古代,總有一些吃不完的稻米,其中的一些被用來製成了酒糟。在品嚐到甘之如飴的美酒之時,人們偶然間發現,酒精竟然還有儲存食物的功效。

將多餘的食物浸泡在酒水之中,成爲了沒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的一種方法。

也正是在這樣的巧合之下,人們發現被酒精洗禮後的食物出現了奇特的風味。一種新的制菜方式被巧妙地發明了出來。在後來,人們把它稱爲“醉”。

嘉興醉蟹

圖源 | 圖蟲創意

在湖泊河流衆多的杭嘉湖平原,水產被當作原材料是最方便、且最容易的。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爲什麼醉蝦、醉蟹等美食能夠風靡江南地區了。

08/

這便是嘉興

提到嘉興,人們或許還會想到:

在清朝時期,乾隆六下江南,去了八次、賦詩二十餘首的煙雨樓。在南湖的煙雨婆娑中,留下了多少文人騷客的墨寶。

煙雨樓

攝影 | 李馨宇

或許會想到,停靠在南湖邊上,承載着革命風雨的中共一大紅船,也承載着往昔的崢嶸歲月。

南湖革命紀念館的遊客

攝影 | 李馨宇

或許你還會想到,21世紀舉辦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讓世界聚焦中國的數字水鄉。

2019年10月21日 浙江嘉興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議中心 水面波光粼粼 燈火璀璨

圖源 |網絡

幾千年來孕育的水文化,還在源源不斷地影響這座城市的發展。

如今的嘉興,地處在蘇州、杭州、上海三座城市的交匯之處。至今還會有人調侃它說: “上下有天堂(蘇杭) ,中間有嘉興”。

這裡不僅有搖擺在河道里的烏篷,還有疾馳在城市中的電車。雖然在交通發達的現代社會,水運已經不再顯得那麼實惠和便捷。但不可否認的是,命運似乎再一次選擇了這裡作爲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交通路口。

嘉興,正在實現古韻到新生的轉變。時代的浪尖,一定會把這座由水而生的城市,推向更高、更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從“申遺”談江南水鄉古鎮的遺產價值.郝爽

[2]國家級寶藏!“魚米之鄉”的蘇州密碼.蘇州發佈

[3]王建革.水流環境與吳淞江流域的田制(10~15世紀)[J].中國農史.2008(03): 3-15

[4]王鶯錦, 李嚴.溝洫制規劃原型影響下的嘉興市水網格局變遷[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C].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2023: 435-444

[5]周建樑.江南古鎮保護和利用的比較研究[J]. 上海房地.2023, (03): 24-28

[6]“縱浦”緣何稱“橫塘”?(橫塘補析).安吉新聞網.鄭勇

[7]一座千年古鎮,名氣不如烏鎮,遊客卻絡繹不絕

[8]烏鎮民俗.烏鎮旅遊官方網站

[9]故事裡的“子城”,藏着嘉興的前世今生.嘉興發佈

[10]再問“鼎”!看水鄉嘉興的進階之路.嘉興市生態局

[11]嘉興市水利概況.嘉興市水利局

[12]一座俊美的古石橋——臥龍橋.百度百科

[13]次塢打面的做法.百度經驗

[14]【運河尋蹤】運河上的河埠頭.美麗長安

[15]CCTV紀錄片《餐桌上的節日》嘉興糉子

[16]CCTV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醉蟹

[17]CCTV紀錄片[遠方的家]沿海看中國(26) 糟蛋:獨特的平湖老味道

關注公衆號,帶你解讀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 | 李馨宇

編輯 | 李馨宇

審稿 | 李忠東

封面製圖 | 楊曼嘉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衆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