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熱議全面深化改革關鍵議題,中國還要啃下哪些“硬骨頭”?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樑施婷 廣州報道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四十多年來,從開啓新時期、跨入新世紀、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12月3日,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正式開幕。在下午舉行的對話環節,來自乍得、埃及、尼泊爾、比利時的政要與中國的學者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開討論。

與會嘉賓表示,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在經濟、技術、環境等各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仍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民營經濟信心不足,以及政府和市場關係仍未理順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作爲“硬骨頭”去突破。

“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多年來,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推動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式改革,不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也深刻影響了世界,這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尼泊爾前總理、尼共(聯社)資深領導人賈拉·納特·卡納爾表示,中國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爲一個繁榮的現代化經濟體,不僅在經濟、技術、環境等國內各領域加強實力,也在擴大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力,成爲一個推動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大國。

乍得前總理薩萊赫·凱布扎博表示,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對於自己的規劃和發展有很好的掌控,非常讚賞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儘管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已在多個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在世界舞臺上佔據重要位置。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同樣表示,從不同角度看,中國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從農村經濟轉化爲工業經濟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全球低估了中國技術發展能力。目前很多西方經濟體經常提到,中國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進展。

“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認爲,隨着全球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國內需求的增長,中國想要進一步的發展需要依靠改革開放,這對全球來說,也將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從而使得各國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發展。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羣衆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會上,不少專家認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爲接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新機遇。

“全面深化改革的內涵是什麼?”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更好推動治理和發展相適應,要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去解決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以治理爲主的改革,就是要圍繞發展中心,要有利於發展,要促進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當前中國邁上了高質量推進改革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主要解決了五大關係。一是推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調整,二是解決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三是推動從原來的自主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轉變,四是把長週期的制度設計和解決短期的體制機制問題結合起來推進改革,五是在開放的中國和開放的世界作出制度安排。

深化改革必須啃下 “硬骨頭”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毋庸置疑。但與會專家認爲,從問題導向看,目前仍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微觀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信心不足,以及政府和市場關係仍未理順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在下一步作爲“硬骨頭”突破。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將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起來,建設體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經濟。從目標導向看,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更有創造力、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必須有高水平高標準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同時還要有完善有效的宏觀治理體系,以及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缺一不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經過四十多年發展,擁有1億多經營主體、3000多萬戶個體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社會投資稅收,60%以上經濟增長貢獻,70%以上科研投入,80%的就業。彭森表示,國家研究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上給予民營經濟更好的環境,民營經濟將迎來新的發展浪潮。

針對當前投資和消費低迷的問題,會上不少學者認爲,這是中國結構性改革需要解決的關鍵。通過大量的增量政策、逆週期貨幣政策是短期對策,從中長期看必須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包括城鄉融合、消費與投資的關係等。

“中國未來十年正處於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都有10到1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以服務性消費爲例,如果未來10年城鄉居民服務性消費從45%提升到60%,不僅是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服務創新大國轉型的重要標誌,而且將助力中國保持4.5%至5.5%的GDP增長率。這不僅對中國吸引外來投資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將對全球新增增長貢獻仍然保持在30%左右。

遲福林認爲,我國城鄉公共服務短板突出,城市和農村在養老服務上差距達到15倍,農民工平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農民工的儲蓄率是城市居民的兩倍。“所以結構性改革是解決中國總需求不足,解決中國結構性轉型,解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關鍵所在。”遲福林說。

此外,會上不少政要、學者也認爲,中國深化改革要解決好開放的中國和開放的世界的制度安排。

伊夫·萊特姆希望,中國與歐盟重新開啓投資協議的討論。“歐盟需要中國的電動汽車,需要中國的能源生產方式,我們需要資源提升我們應對氣候挑戰的能力。”伊夫·萊特姆表示,歐洲與中國需要有新的互動,需要有建設性的對話議程。

陳文玲認爲,中國需要改革,世界也需要改革。“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我認爲將來要比拼的就是誰改革能改出成效,改出新的生產力,開放出更廣闊的世界、廣闊的市場,這對我們來說面臨着特別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