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泄露,非法融資……發現風險隱患,檢察機關貼心送上“法治服務包”

核心技術企業因保密措施不周密、保密義務監管不到位、欠缺泄密事件敏感性等原因導致商業秘密泄露;不法分子將三大先導產業當做詐騙噱頭,或以此爲名進行非法融資,有損產業信譽……浦東新區檢察院通過對司法實踐案例的梳理髮現,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過程中仍存有風險隱患。於是,檢察官們動起來了——

1月3日,在張江科學城黨羣服務中心,園區長、樓長、企業家代表拿到一份來自檢察機關的“法治服務包”——浦東新區檢察院發佈了《服務新質生產力保障三大先導產業發展的十二條意見》(以下簡稱《十二條意見》)、《三大先導產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以下簡稱《保護指南》),並舉行張江科學城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官+園區長”機制啓動儀式。

這份“法治服務包”聚焦以三大先導產業爲代表的新興產業,檢察機關選擇在張江科學城舉行發佈、啓動儀式的深意也在於此。作爲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點,張江科學城已經成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高度集聚地,不斷孕育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質生產力。

十二條意見:聚焦爲新質生產力提供法治保障

《十二條意見》強調加強新質生產力主體權益平等保護力度,加大懲治侵犯產權犯罪力度,加大商業秘密立體保護力度;探索匹配創新需求的多元化救濟機制,例如探索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調解優先聯動機制,深化涉企控告申訴“綠色通道”建設等。

《十二條意見》提出持續優化檢察服務。深化全市首家知識產權綜合履職實踐基地運行模式,完善商業秘密“一縱一橫”立體保護機制、“法治副園長”機制,擴大“金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輻射範圍;豐富涉外新質生產力檢察服務內容,綜合運用民事支持起訴、制發檢察建議等工作,迴應中國企業海外權益保護需求。

《十二條意見》還對深入開展數字檢察戰略、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相關法律政策系統研究、加快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檢察人才等提出要求。

落實《十二條意見》的第一個落地動作是啓動“張江科學城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官+園區長’”機制,整合檢察資源與園區管理優勢。檢察官實現與園區長的精準對接,更全面精準地提供法律諮詢、風險預警、商業秘密保護、維權路徑選擇等檢察服務。

保護指南:爲三大先導產業提供知識產權指引

在總結三大先導產業的知識產權案件特點和被害企業共性問題的基礎上,浦東檢察院還制定發佈了《保護指南》,向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指引。

《保護指南》將理解難度較大的法理概念和法律條文轉化爲思維導圖,對於民事、行政、刑事維權過程中涉及的程序規定、檢察履職依據、需當事人收集、提供的材料等做出要點提示和指引,避免長篇累牘的說理和論述,確保一圖在手、一看就懂。此外,根據涉及三大先導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風險點,編寫《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自查表》,提示企業做好內部知識產權風險防範、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

來源 | 新民晚報

作者 | 記者 郭劍烽

責編 | 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