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安寧照護 病友憂品質落差

臺灣急診醫學會推出首版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但專家指出,急診推動安寧緩和挑戰遠大於一般病房。記者林俊良/攝影

醫院安寧病房牀位稀少,臨終病人候牀時間長,近期急診壅塞情況再現,病人連普通病房都排不到,何況是牀數更少的安寧病房。急診醫學會近期擬定「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把過去以病房爲主的安寧緩和醫療,提前至急診進行,成爲紓解急診塞牀的解方之一,但病友團體憂心,照護品質與安寧病房會有落差。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病友等待安寧病房牀位普遍需要一至二週,許多人退而求其次,在一般病房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如今面臨急診壅塞情況,病人滯留急診時間長,可以理解急診安寧趨勢,但照護品質勢必與安寧緩和專科有所落差。

急診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患者,以癌症病患爲大宗。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病人等待腫瘤科一般病牀,也要很長時間,依臨牀經驗,在病人與家屬理解並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概念後,多在領取醫師開立的抗生素、止痛藥、化痰藥等症狀緩解藥物後返家,減少在急診滯留時間。

簡立建說,安寧是一種態度、觀念,而不是一個地方、一間病房,重要的是如何讓病人舒服過完最後一程,而非沒品質地延長生命。

吳鴻來說,曾陪伴生命末期家人至急診就醫,後因病況危急,轉至急診加護病房,並於加護病房進入安後緩和醫療,同時排隊等待安寧病房牀位。家人雖早已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健保卡亦有註記,但仍遇到急診護理師建議進行侵入性治療。

急診安寧 vs.安寧緩和 製表/元氣中心

「包含急診醫師,各科別醫師都應瞭解安寧的精神。」吳鴻來說,急診醫護人力吃緊,已是兵荒馬亂程度,安寧緩和醫療卻很需要溝通,實務運作恐增加醫護負擔;以自身經驗來看,家人就醫時,整間醫院僅有二位護理師負責安寧患者晤談,她們相當忙碌,有時撥打電話也未必能抽空迴應。

吳鴻來表示,即使急診醫護接受相關訓練,對於安寧緩和醫療的熟悉程度,仍與安寧專科醫師有所落差,包括臨終徵象觀察、家屬教育等,無法像安寧護理師一樣細緻,而安寧病房患者可接受宗教師服務、參與團體活動等,在急診、一般病房也比較難進行。

臺灣癌症基金會病友服務組主任遊懿羣說,安寧緩和醫療亟需與病人、家屬溝通,以確認病人意願,以急診繁忙、緊急的情境,要讓醫師在病牀邊與家屬討論安寧有其難度,相關指引中應該明訂,急診醫師應該在哪一個流程開始討論安寧,以確保病人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