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社工內憂外患 中央能置身事外嗎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
一歲男童剴剴慘遭兒福聯盟引介的保母虐殺,引爆輿論怒火,社會安全網就像一巴掌,重重地打在政府臉上。社工荒問題多年未解,兒虐案發生後,社工遭獵巫咎責,基層士氣低迷,戰火延燒至幼兒專責醫師,有醫師憂若個案上新聞難逃撻伐,醞釀退出幼兒專責醫師,社安網破漏處處,說穿了最大破口就在「無心」,衛福部給立院的報告用薄薄幾頁交差,被立委質疑敷衍而退回,這張破網已讓自詡文明的社會蒙羞。
社會安全網是個包海包海計劃,必須集衆力撐起這張網,基層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角色格外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長期人力不足,留下來只能被操好操滿,民粹風潮下,社工只能盼望「不要出事」,否則就要接受外界投以「冷血社工」的苛責。
不只社工內心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讓醫師卻步,依計劃規定,針對高風險個案每年應訪視二次,若保母、家長想要隱藏兒虐事實,醫師也難以發現,卻要一起背書、扛責,讓兒科醫擬集體退出專責醫師運作。
彷彿是業力引爆般,社安網的幾大重要夥伴愈做愈灰心,紛紛想退出, 一旦問題擴大,受害的不只是受扶助對象,將衝擊社會秩序,全民一起承受苦果。
蔡政府高唱「有政府,請安心」,面對社工人力、專業不足造成社安網大破口,地方政府社工徵才訊息全年掛着,人力荒持續惡化,社工這道安全閥門鬆動,中央政府難道能置身事外?擦乾眼淚、嚥下委屈都還不夠,社工界、專責醫師需要社會理解及外部支援,才能「彈藥充足」地繼續面對挑戰。
有些生命消逝得太快,藏在暗處的悲劇沒有轉折獲救機會,留給社會懊惱和悲嘆,一歲男童剴剴受虐致命來不及長大,以令人摧肝斷腸的方式告別人世。曾幾何時,臺灣虐童案到了見怪不怪地步,登上媒體的兒虐案愈見殘酷與驚悚,是人性墮落,還是制度失能所致?
殘暴保母行爲令人髮指,但衛福部、兒福聯盟、社會局各環節失職也淪爲幫兇。社工訪視過程敏感度不足或流於形式,未能察覺不對勁,形同將受虐童送入虎口,「專業不足以保孩子命」讓人嘆息。剴剴的故事只是社會角落冰山一角,陳姓社工專業素養不足是大環境人力荒之下的縮影。
每次憾事發生後,中央爲迴應沸騰民怨,風頭上對策就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政府肯亡羊補牢都不嫌晚,就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開錯藥單,若解方是一味要求社工增加訪視率,無疑是增加第一線負荷,根本無助於補破網。
除給錢給人外,還有更多制度面問題亟待檢討,社工角色承載着過多的社會期待,關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要與三教九流對象交手,社會氛圍、政治操作與司法恐龍,早把社工捆縛得軟弱無力。
社工挑戰日增,從制度、結構到專業倫理都需要補強,政府光撒錢真能補破洞嗎?必須正視一連串結構性問題,才能一針一線慢慢補好這張大網。
每年3月的第3個週二是國際社工日,就在今年國際社工日隔天,社工界發起320挺社工行動,一向被視爲乖乖牌的社工不忍了,要到衛福部門口發出悲鳴,衛福部的高官們豈能摀住耳朵?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
第一線社工扮演安定社會力量,照顧對象「從搖籃到搖椅」,角色吃重,處境卻是內憂外患夾擊,各縣市社工面臨人力荒困境。記者曾學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