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三軍儀隊撤守中正紀念堂,如此轉型,正義了嗎?
爲落實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任務,三軍儀隊將規畫移出中正紀念堂堂體,未來改於堂外的民主大道進行,且不再站哨,中正紀念堂大廳蔣公銅像前儀隊衛兵交接儀式也成歷史。記者林俊良/攝影
今天是政府解嚴37週年紀念,賴清德總統特地與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同,前往視察「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賴總統特別強調,不希望任何人用民主反民主,不希望過去站在人民對立面,與極權主義站在一起的人,企圖想要把國家帶往過去。
對一般民衆來說,更容易記得的改變是,原本駐守中正紀念堂的三軍儀隊禮兵,今天起撤出大廳,改在堂體之外的民主大道進行交班表演。
從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與國會多數以來,轉型正義就是綠色執政的重大方向。某程度甚至可以說,算是從蔡英文總統以來,政府着力最多,也最有成績的方向之一。至今中華民國的第二大黨,大部分財產仍面臨被充公的官司,幾年來始終在調頭寸窘迫度日。對於遏阻國民黨再起挑戰政權,這無疑是打蛇打七寸,最有效的一招。
轉型正義的定義是,國家民主化之後,對於先前專制或極權政權所實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爲之彌補。不過誰代表「民主化」,誰代表「違法不正義」?當年的東德與南非,堪稱轉型正義鼓吹者最常引述的例子。相較之下,東德共產黨與南非長期執政的國民黨,在「改朝換代」後不久就都消失。當下兩國社會,也很少希望回到共產統治或種族隔離制度的聲音。就此來看,臺灣是否當真到了,社會有足夠的共識,去實施所謂的轉型正義?抑或只是一旦取得政權,就援引來自國外的名詞,把「成王敗寇」的清算,包裝得比較美觀一些?
這不禁讓人想到,二次大戰後的戰犯審判,許多被處刑的德義日黨政軍要員,確實難脫侵略與不人道行爲之責;但包括許多盟軍名將戰後也曾坦言,如果己方戰敗,自己也會成爲戰犯一員。更別說對戰犯的追責當中,許多軸心國情報界或科學界的重要人士,因爲本身從事業務的價值,立刻就被英美蘇等國分別吸納,他們在戰爭期間的作爲也就無人聞問。更別說日本裕仁天皇,因爲盟國不打算摧毀天皇體制,因此刻意將其除罪化,似乎過去數十年大日本帝國的侵略擴張,所有決策都與陛下毫無關係。如此決定當然很現實,甚至對維護日本乃至西方陣營的穩定很有貢獻,但若要宣稱符合「正義」,恐怕需要更厚一點的臉皮。
轉回國內,其實道理類似:如果要以綠營對蔣中正總統及其統治時代的詮釋,豈止應該撤除儀隊,中正紀念堂根本就須廢除。事實是從扁政府到賴政府,都曾經作過這方面努力,但社會大衆對中正紀念堂乃至「尊蔣」思維,反感程度不如執政當局所期待;也因此對執政者標榜的「轉型」,當中「正義」成分的含量,顯然也不完全信任。最後結果也是折衷:「中正紀念堂」還在,但是「大中至正」要拿掉,儀隊禮兵轉到戶外,要強調「自由廣場」與「民主大道」;至於如今的儀隊交班,是否仍代表對蔣中正的尊崇?紀念堂外就是民主大道與自由廣場,是否代表認同蔣與民主自由的關係?這些都無法深究,只能稀裡糊塗帶過。
當然,既然是成王敗寇,「王」與「寇」的程度,自然還是取決於「成敗」的程度。政府之所以沒把「去蔣」或其他清算國民黨的行爲推行到底,說穿了是目前狀況下「不能」,而非意願上「不爲」。所以從扁政府以來,一個奇特的現象是:政府不斷強調要開放檔案,才能真正暴露當年威權統治的不義,然而開放檔案之後,卻始終不曾出現石破天驚、證明當年執政者偷偷犯下外界不知的彌天大罪的紀錄;不斷被外界抨擊的幾個「大案」,更是從來沒查出過一點進度。政府對此質疑的迴應,只能是再度宣稱擴大開放:換言之,先前綠色執政的同志們,原來都沒真正開放,所有前任都未落實轉型正義?
也因此,賴總統今天言行的真正關鍵是,不能接受有人「用民主反民主」、「把國家帶回過去」。如果想聽點更坦率的大白話,自然就是立委蘇巧慧昨日所云:現在是戰鬥時刻,必須阻止藍白兩黨摧毀臺灣的民主。
臺灣人算不算是戰鬥民族,很難說;但說民進黨是個戰鬥政黨,答案應該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