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新發現西漢至清代墓葬95座,出土文物200餘件(套)

10月22日,記者從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獲悉,濟南市長清區龍鳳莊村遺址2024年考古發掘成果公佈。

龍鳳莊村遺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龍鳳莊村東南,於考古前置調查時發現。爲配合當地工程建設,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墓葬區進行發掘。本次發掘共清理西漢至清代墓葬95座,其中漢代墓葬43座、北齊-隋時期墓葬11座、元明時期墓葬11座、清代墓葬17座、年代不明墓葬13座,出土陶、瓷、銅、鐵各類質地文物200餘件(套)。

2024年龍鳳莊村遺址考古發掘遺蹟總平圖

該墓地地處一處平緩土丘的南側緩坡,該土丘長年取土、耕作,墓地北側、西側均因早年磚廠取土而形成高陡斷崖。走訪當地羣衆得知,在取土及農業活動中曾發現陶瓷器及銅器,據其描述推測可能爲東周及唐宋時期遺存。另外,墓壙上部均已被破壞,墓葬均開口於耕土層下,部分墓葬殘深已不足半米。

漢代墓葬以西漢中晚期爲主,個別墓葬可至東漢,墓壙均爲南北走向,分佈較爲集中。67.4%的墓葬爲槨墓,多爲磚槨,個別爲石槨或瓦槨;11.6%的墓葬爲磚室墓;20.9%的墓葬爲土坑墓。墓磚均爲實心磚,平均長34.9、寬16.2、厚4.0釐米(n=62),磚室墓墓磚明顯更大。均爲單人葬,部分墓葬存在並穴現象,墓主頭向北,仰身直肢,多數墓葬木棺殘痕明顯,部分墓葬鋪撒白灰。個別墓葬填土、熟土二層臺有積瓦或夯打現象。隨葬陶器多置於墓主腳下,應是“腳箱”思想的體現,部分墓葬搭砌磚隔牆,形成腳箱;陶器組合十分固定,一般爲蓋鼎、罐、壺組合,罐、壺存在互代現象,形成一鼎二罐或一鼎二壺組合。部分墓葬出土鐵兵器、銅帶鉤、銅鏡、銅錢,一般由墓主隨身攜帶。

M38爲豎穴磚槨墓,南北走向,方向7°,長2.9、寬1.5、殘深1.7米。

該墓先進行一字型錯縫平鋪墓底,再全順式錯縫壘砌墓壁,南壁無磚,之後填埋熟土二層臺至略高於磚槨,並於二層臺上平鋪一層磚,最後於南側約四分之一處搭砌鏤空隔牆形成腳箱。磚槨長2.1、寬0.8、高0.6米(不含腳箱)。

墓內葬一人,頭向北,骨骼保存差,木棺殘痕清晰,長2.0、寬0.6米。隨葬品共7件(套),其中4件(套)隨身攜帶,分別爲墓主軀幹左側鐵長劍、頭右側銅鏡、腰腹部銅帶鉤以及散落於頭胸部、軀幹左側的銅錢若干枚;3件(套)置於腳箱,分別爲蓋鼎、罐、壺。

M38實拍圖

M53爲豎穴磚槨墓,南北走向,方向13°,長2.9、寬1.4、殘深1.0米。

該墓先進行鋪底,再壘砌墓壁,南壁無磚。鋪地磚採用兩種方式鋪設,以南側約三分之一處爲界,北側葬人區域採用全順式人字形立鋪,相鄰兩磚夾角略小於直角,南側放置隨葬品區域採用人字形平鋪,形成腳箱空間(無隔牆)。墓壁採用半磚,以全丁式呈人字形壘砌三壁。磚槨長2.7、寬0.8、高0.9米。

墓內葬一人,頭向北,骨骼保存差,木棺殘痕清晰,長2.0、寬0.7米,棺內潑灑大量白灰。隨葬品共8件(套),5件(套)臨近墓主,分別爲墓主軀幹右側不同長度的鐵劍3柄,腰腹部銅帶鉤,位於頭胸部、右手處、兩股間的銅錢若干枚;3件(套)位於腳下,分別爲蓋鼎、蓋罐、壺。

M53實拍圖

M67爲豎穴磚槨墓,南側帶一斜坡墓道,南北走向,方向8°,該墓殘長約8.8、寬1.2-1.8、殘深2.2米,其中墓室部分長3.8、寬1.8、殘深2.2米。

該墓磚槨建築方式較複雜,首先鋪設墓底,再行壘砌墓壁(南側除外),填埋熟土二層臺後於其上平鋪墓磚,最後於墓底正中位置加鋪一層地磚。完成槨室的構建後再於南側建築磚構墓門。

墓底採用人字形平鋪。北壁與東、西壁首先分別以黃土與卵石鋪墊約15釐米墊層。而後,以傾斜45°全丁式方法壘砌,上下兩層磚呈約90°夾角,北壁四層,東、西壁六層。然後,北壁改用破碎石塊堆砌,東、西壁改用錯縫全順式壘砌八層,北壁略高於東、西壁。再後,於熟土二層臺上全順式平鋪青磚,北壁一層、東、西壁三層,使三壁高度一致。最後,於底部再次對縫平鋪一層墓磚,鋪設範圍略小於墓室底部,完成磚槨的構建。磚槨頂部四角及西壁頂部中間位置留空,應是爲擱置槨蓋壓板預留空間。

磚槨南側缺口爲墓門。兩側使用磚、石壘砌,充當門柱,中部以三大摞通縫壘砌青磚作爲封門,壘砌高度略高於東、西壁,墓門處墓道側又置一排縱向豎立青磚斜倚封門。

墓內葬一人,頭向北,骨骼保存差,木棺殘痕不明顯。墓主腳下空間較大,於此處集中放置陶隨葬品,應仍是腳箱思想的體現。隨葬品共6件(套),其中2件(套)位於棺內,分別爲右手處一摞銅錢、腰腹部環首鐵削;其餘4件(套)位於腳下,1件鐵器及蓋鼎、蓋罐、壺。

北齊-隋時期墓葬均爲南北走向,部分墓葬三兩成組,沿西北-東南斜向排列。81.8%的墓葬爲土洞墓,葬1-3人不等,頭向南,仰身直肢,個別墓主爲二次遷入,葬於墓門內一側轉角,均有封門石;18.2%的墓葬爲石槨墓,單人葬,頭向南,仰身直肢,上部均已被破壞,應有石蓋板。該時期墓葬均未發現明確木棺痕跡。隨葬品無固定組合,一般爲雙系陶罐1件、瓷器1件左右,置於頭端一側;鐵器無或1件,常置於身側;日常飾品不定,由墓主隨身佩戴;銅錢不定,多置於墓主頭胸部及手部。

M67實拍圖

M1、M2爲土洞墓,形制相同、位置臨近,應存在共存關係。二者均爲南北走向,方向3-4°,全長5.1-5.2米,墓道朝南,墓道南端均有臺階,石板、石塊封門,墓室呈半橢圓狀。M1葬二人,頭向南,出土青瓷四系罐1件、鐵器1件。M2葬三人,頭向南,出土青瓷盤口瓶1件、鐵器1件、銅釵1件、銅錢1枚。

M1(上)、M2(下)實拍圖

M82爲土洞墓,南北走向,全長4.6米,墓道朝南,豎井式墓道,底部爲斜坡狀,長約2.4米,石板封門。墓室狹長,南北走向,西部三分之二以大塊石板南北通鋪石牀,東側留缺。葬二人,頭向南,西側墓主正置於石牀之上,仰身直肢,東側墓主仰身、下肢側屈向東側墓主。

M82實拍圖

隨葬品共6件(套),分別爲:雙系陶罐,位於西側墓主頭頂;髮釵,位於西側墓主頭下;青瓷扁壺,位於東側墓主頭頂東側;鐵器,位於東側墓主頭端西側;銅錢(西),西側墓主口中、右手處、骨盆處各一枚,一枚可辨,爲“五行大布”;銅錢(東),東側墓主頭下、股骨處各一枚銅錢,均可辨,爲隋五銖。

M8爲豎穴石槨墓,南北走向,方向11°。墓壙呈長方形,石槨略呈梯形,槨長2.9、寬0.7-1.0(北寬南窄)、深約0.7米。葬一人,頭向南,仰身直肢。隨葬品共6件,分別爲青瓷盤口瓶、青瓷三系罐、雙系陶罐、瓷碗2件、“常平五銖”1枚,均位於頭頂或頭側。

M8實拍圖

元明時期墓葬多數集聚一處,土洞墓、土坑墓數量相當。墓壙南北走向,頭多向南,獨葬、合葬均有,合葬墓存在二次遷入現象。該時期大部分墓葬規模較小,不出或僅出一件(套)隨葬品,以瓷罐居多,個別墓葬額外隨葬銅錢1-2枚或鎮墓瓦1件。

清代墓葬多數集聚一處,據墓壙走向不同可分爲兩組,其一爲南北走向,頭向北;其二爲西北-東南走向,頭向西。兩組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多爲豎穴土坑墓,部分採用磚石材料砌築墓室。均爲仰身直肢葬,合葬墓略多於獨葬墓,同壙並穴現象明顯。多數墓葬發現明顯木棺痕跡,個別木棺保存較好。隨葬品較少,以瓷罐、鎮墓瓦、銅錢爲主,偶見日常飾品。

此次發掘墓葬數量較多、年代較廣,據墓葬分佈及隨葬品情況判斷,這批墓葬應爲四處時間上相互獨立的中小型墓地。漢代墓葬年代較爲接近,分佈較爲集中,出土隨葬品及墓葬形制具有較鮮明的特點,爲探索魯中地區漢代墓葬形制及陶器形態演變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北齊-隋時期墓葬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墓葬保存較好,隨葬品較爲典型,爲該時期墓葬形制、葬俗及山東地區制瓷業研究增添了一批新的材料,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研究價值。元明時期及清代墓葬數量較多、排列緊密有序,爲濟南地區同時期中小型墓葬形制、民俗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大衆新聞·齊魯壹點 杜春娜 通訊員 牛玉琦 丁慧勇 邢琪)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