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文‧邱建順】
位於北區進化路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清水模外觀低調不張揚,卻總能吸引路過的人忍不住多看兩眼。事實上,這兩棟由7座橋相連接的建築,出自同是基督徒的建築名師廖偉立之手,曾獲「遠東綠建築獎」、「臺灣建築佳作」等多項建築獎的肯定。
浪子回頭成爲神的僕人
2022年10月,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成爲臺中市藝術亮點家族的一員,也是臺中市第一個成爲藝文推廣據點的教堂。關於這座至美建築背後的故事,正是教堂催生者張則義牧師見證神的恩典過程。
創辦基督救恩之光教會的張則義牧師,出生於基督徒家庭,但在成長階段曾一度迷失自我。直到接近而立之年,才猛然醒悟浪子回頭,報考中臺神學院,開始宣傳福音,聚會地點從神學院教室,輾轉至莒光新城的租賃處,再遷至同樣位於進化路的舊會堂。隨着教友人數不斷增加,空間逐漸不敷使用,加上租金調漲,教會只能另覓他處。
張則義牧師之子,全職傳道的張時斌主任牧師,談起基督救恩之光教會現址緣起時指出,「回首建堂歷程,每一步都見證了神的恩典。」1994年,一位獨居老人向教會奉獻80萬元積蓄,推動了建堂計劃的齒輪。2004年一名一生從未接觸過教會的地方居民,決定售予教會一塊未曾建築過的處女地,讓建教堂的地點有了依歸。
張時斌主任牧師(右)希望更多人可以因爲建築的美啓發信仰之美 【圖‧張晉豪】
不僅如此,還有爲了一圓設計教會夢想而來,同是虔誠基督徒的廖偉立建築師,爲教會帶來「停在山頂的挪亞方舟」提案,並願意奉獻部分設計費以減輕教會的負擔。在資金仍有巨大落差之時,張則義牧師在網路交換活動中收到1億元面額的珍貴舊鈔,種種事蹟更堅定了他興建教堂的信心,最終歷時4年才大功告成。
在信仰中感受空間之美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自2009年完工啓用,慕名而來的參訪者早已超過10萬人次,而每年負責導覽任務的尤之堅長老,對這棟建築的每個角落有着說不完的故事。當踏入教會後,首先引導參訪者認識教會左右兩棟建築,分別代表着「理性」和「感性」兩大空間,前者是電梯、樓梯、廁所、管線的集合,而後者則是會堂、教室和辦公空間,呼應着神對人腦創造的安排。
再來是吸引無數新人前來拍攝婚紗取景的懸臂樓梯,不同的形狀設計隱喻人在面對信仰時的4個階段,包括:「頑固石頭」、「半信半疑」、「曠野之路」、「與神同行」,最終才能抵達凌駕在「理性」和「感性」之上。以山頂挪亞方舟爲主意象的頂層主堂,也是人遇見上帝的「神性空間」,不只外型如同方舟般,內部也如《聖經》所記,分爲上、中、下3層,建築頂部則採用鈦鋅板包覆,無一處不是細節。
除此之外,教會空間還有許多亮點,像是連接「理性」和「感性」兩大空間的7座橋,包括:光明之橋、羊門之橋、善牧之橋等,代表着上帝7個自我介紹。其他,還有1樓中庭水牆,象徵着流水如信仰般緩緩進入人心,在水瀑下方五餅二魚池的馬賽克磁磚,更是教友們親手黏貼而上,展現出衆志成城的力量。
人文之美 藝術亮點
談及加入臺中市藝術亮點的初衷,尤之堅長老說,是爲了給教會所成立的城市之光關懷協會的長輩們,一個發表創作成果的平臺。2005年成立的城市之光關懷協會,20年來深入鄰舍、關懷社區。2013年開始,協會與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合作設立方舟長青快樂學堂,週一至週五教會作爲活動據點,爲鄰近社區長輩提供照顧服務,2015年時還一舉拿下第一屆金點獎「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表揚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救恩之光教會還與大專院校配合,像是與逢甲大學通識課程合作,爲協會歲末圍爐活動進行募資,今年已邁入第6年,學生們透過實地採訪協會的長輩們,撰寫企畫文案完成募資目標,還邀請校內的口琴社、魔術社、布袋戲社等社團爲尾牙增添樂趣。尤長老指出,教會的人文之美與空間之美相得益彰,增添了教會的藝術亮點。
教會每週爲長者舉辦手作課程等活動,曾獲第一屆金點獎肯定。 【圖‧張晉豪】
美是動力 交流的平臺
張時斌主任牧師強調,「美是信仰裡很核心的部分,希望更多人因爲這棟建築的美而被吸引進來,先從心裡讓生命慢慢地變美,再進而認識信仰之美。」一如張則義牧師打造「無牆的教會」的初心,教會不只是信徒們聚會的所在,更是一個人與人交流互動的美好平臺。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