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風物】湖鎮圍:千年文脈延綿不息 非遺民俗薪火相傳
羅浮山下,“寶藏”文化古村——湖鎮圍,古建築多達上百處,高空俯瞰恢宏壯觀;胡氏子弟登科者不絕如縷,“羅浮名宗”聲名遠揚;大鼓、舞獅、上燈等民俗風情,別具一格……難得的是,歷經千年煙雲,惠州博羅縣湖鎮鎮湖鎮圍仍保留着一條清晰可見的文化脈絡,在嶺南古村中頗爲罕見。
隨着歲月流轉,湖鎮圍的建築已悄然老去,磚石斑駁,但歷史文化熠熠生輝;族譜記錄着千年來的傳承與變遷,先祖故事口口相傳,仍爲胡氏後代深刻銘記,激勵着一代代胡氏後人奮進、團結。
登科者不絕如縷
被譽爲“羅浮名宗”
“‘澤滿羅陽金丹濟世真人裔;靈鍾吉水湖鎮環城學士家’精準概括了湖鎮圍的歷史文化底蘊!”日前,記者走訪湖鎮圍,當地退休幹部胡裕康說,這副掛在村裡愈寬公祠正殿上方的閃光發亮的楹聯,是對家族史最好的註腳。
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湖鎮圍的祖先就從江西廬陵(今吉安)定居於博羅縣城。始祖是大名鼎鼎的“胡六真人”,民國版《博羅縣誌》有記載:胡衍,號雲峰,生於後梁。他從小就好學經論,奔馳浪涯,雲遊四海,地理行醫。宋初,他行醫至博羅,並在這裡成家立業。胡衍醫術精湛,自制的藥“胡氏家寶丹”用於治療疾疫特別有效,救活了不少人,“(胡衍)煉藥搗三千杵,成八百丸,號胡氏家寶丹,治疾疫賴以全活者甚衆。城西丹邱祠,其搗藥處,石臼猶存。”
胡衍不僅是一位金丹濟世的醫者,更是一位功成得道的真人。記者翻閱《博羅縣誌》和《胡氏族譜》均有看到,胡衍“卒之日,以火解,得舍利三十六顆大如綠豆,色黃紫,藏之金盒。”
“現坐落於博羅縣城的胡氏宗祠便是胡衍圓寂後,由其子、孫一、二、三世修建起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胡裕康說,胡氏族人對這裡有着特殊的情結。
直到胡氏第六代胡文俊率領家族遷入湖鎮圍,至此胡氏族人就在湖鎮圍這片土地開宗繁衍,建村設郭,耕讀傳家,勤學致仕。
隨着胡氏家族不斷壯大,也涌現出許多人才。族人中舉之士、學者爵位、高官厚祿者衆多。記者翻閱《胡氏族譜》,發現裡面有張《湖鎮歷代名人記錄表》,詳細列出了湖鎮圍胡氏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爲官者的姓名和爵職位,共有38位。
其中不乏位高者,如二世胡磑爲宋代諫議大夫、七世胡政爲循州判官(“判官”一職主要是輔助長官處理公事);元朝,八世胡德衆爲都察院都事(相當於在國家監察機關處理文書工作);明朝,九世胡忠爲汶水縣知縣、十三世胡環爲仙遊縣知縣、十四世胡世祥爲南北戶部郎中等。從中可以清晰看到,自宋至今,胡氏家族朝朝有官,世代昌盛,堪稱“羅浮名宗”。
“胡環是我的曾曾祖父,曾任福建仙遊知縣,爲民辦了很多實事!”記者在走訪中,村民胡眉侃侃而談。“胡環在回鄉後,還在後山栽滿了不知春。如今的湖鎮圍綠樹成蔭,便是祖先當年親手種下,後人也時刻銘記祖先貢獻,對聯“胡環家風 仙遊世澤”數百年來流傳下來,故事更是代代相傳。
胡氏之所以英才輩出,離不開對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視。“聽父親說過,湖鎮圍設立了書院、學校,經商人傢俬塾更是衆多,文脈延續不斷!”胡裕康說道。
事實上,早在宋代,胡氏先人在現在的湖鎮中心小學建有“三峰書院”。1928年秋,湖鎮圍的胡祝南、胡桂章、胡焯廷、胡坦然等會同縣城胡屋巷的胡蘭甫籌建湖鎮學校(現湖鎮中心小學),開創了湖鎮圍舉辦現代學校先河,爲造就更多優秀人才奠定基礎。如今,湖鎮圍不少學子更是先後考入了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名校。
廟宇林立雕樑畫棟
御賜牌匾代代相傳
宗祠是一個家族的象徵。湖鎮圍胡氏十分重視宗祠建設,並視作家族的一件重要大事。胡氏祠堂、愈寬公祠、東嶺公祠……記者行走在不足八百米的主巷上,已看見有六座祠堂,兩處圍中糧倉。
據《胡氏族譜》記載:自宋朝以來,湖鎮圍胡氏先人先後建起胡氏祠堂、愈寬公祠、希孟公祠、德衆公祠、遜衆公祠、東嶺公祠、椿堂公祠、德基公祠、東廟、西廟、北廟、觀音廟、大廟、東林寺、西林寺等十五座祠(廟)宇。
記者走訪現場發現,在主巷,至今還保留較完整的東西二祠及德基公祠等三座祠堂。其中,東西兩祠均爲胡氏族人敬尊孝祖之所。
西祠爲胡氏祠堂,記者看到祠堂正門兩邊有石柱鬥樑、檐雕、樑雕及壁畫,頗爲精美。大門上方嵌有石匾一塊,上書“胡氏祠堂”,入門處乃儀門,儀屏已毀,只剩下兩側各立着的八角石柱。儀門上方懸木牌匾兩塊,分別上書“昭代名儒”“誥封大夫”字樣。
這兩塊牌匾與胡氏二世胡磑密切相關。據族譜記載,胡磑自幼勤學,潛身奮志,博學多才,得中高升爵位,官至朝廷“諫議大夫”,譽滿京城,爲當朝皇帝所賜。
沿着西祠步行不足百米,便看到了東祠愈寬公祠,該祠分上、中、下三進而建,三殿顯得寬暢。正門上嵌石匾一塊,上刻“愈寬公祠”。青石門框上貼對聯一副,上聯是“蘇湖世澤”,下聯爲“吉水家風”。據記載,愈寬乃文俊六子,學士學位,其性情溫和,以仁爲善,民之所順。愈寬逝世後,其後裔爲祭祀先人建此祠。
在東祠高高的鬥樑上,懸掛着一塊上書“羅浮名宗”(陰刻)字樣的木牌,頗爲顯眼,這是明朝惠州府授封湖鎮圍胡氏爲“羅浮名宗”之族,彰顯胡氏家族名人輩出,文化源遠流長。
在東祠右側二十餘米處,乃德基公祠,是龍華五村陳百萬嫁女的陪嫁嫁禮。“這座宗祠極盡奢華!”胡裕康說,建造此祠時,招募能工巧匠近五百人,按各項施工程序調配人力。僅僅打磨青磚工人就達200人之衆,每天磨磚不止,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此祠的雕刻色彩斑斕、栩栩如生,亦用了五年的時間才雕刻完畢。
“村民們也一直用心呵護着宗祠,每年都會開展維護修繕,”湖鎮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添權還記得,在1986年大修宗祠時,村民二話不說,積極籌集數十萬,在當時更是一筆鉅款。
“村裡一年有四次祭祀,農曆二月十五日、二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胡裕康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五年舉行一次大拜,會有上萬人蔘加。每逢大拜,不論是在外行商,還是本地務工的族人,都會從五湖四海回到湖鎮圍,這是斬不斷的鄉愁。
民間習俗“活化石”
活動豐富熱鬧非凡
湖鎮鎮的不少鄉村,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其中保留最完整、最傳統的莫過於湖鎮圍,被稱爲湖鎮民俗的“活化石”。今年2月,湖鎮圍上燈習俗、湖鎮大鼓還入選了惠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年一度的“上燈”是湖鎮圍最爲隆重的習俗。在春節期間,凡上年有添丁者,必須在祖祠上廳的祖先牌前的神臺上擺放一盞油燈,反映出胡氏後人崇宗敬祖、慎終追遠之心。
“湖鎮圍是‘上燈’的發源地,流程數百年來從未更改過。”據“上燈”非遺傳承人胡葉勤介紹,大致分爲13個大步驟,持續45天。說起“上燈”,胡葉勤滔滔不絕:“分別是農曆十二月初一議燈、農曆十二月初六訂燈、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鳴燈、農曆十二月二十六運燈、農曆大年除夕備燈、正月初一早晨拜燈、正月初六凌晨四時買燈、正月初八上燈、正月初八至十五賞燈、正月十二賀燈慶燈、正月十六凌晨圓燈、結燈。”
“上燈”的諸多環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在買燈時,幾百人穿戴節日盛裝組成的旗隊、燈隊、醒獅隊、大鼓隊、丁祖公隊、丁頭公隊、丁頭婆隊、鞭炮隊,擎着印有“羅浮名宗”“諫議大夫”的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舞動醒獅,浩浩蕩蕩前往湖鎮圩,沿途鞭炮紙像鋪了長長的紅地毯,來回路程只有3公里,竟要花費近十個小時;賞燈時,本村族人和鄰村的親朋好友都會組團前來觀賞“茶園燈展”,每天觀賞的絡繹不絕,有好幾萬人次;投燈儀式更是緊張刺激,大家都爭着投到“狀元筆”、“酒壺”、“拜神的筷子”等點燈器具,“狀元筆”有時投到近萬元;投燈儀式後還要舉行抽燈儀式,大家挑着燈籮,點亮燈籠,按抽籤的順序排着隊伍離開祖祠,路上挑擔不能放下,燈不能滅,一路燃放鞭炮,一直回到各自的家……場面壯觀熱烈,喜氣洋洋。
“上燈”習俗之日,更是少不了大鼓來助興。鼓聲一響,好事就來,已經刻在每個湖鎮人心中。湖鎮大鼓的傳承人胡錫葵說,作爲博羅頗具影響力的大鼓代表,湖鎮鼓文化始於宋代。相傳,舊時胡氏族人居住的地方經常有野獸出入,特別在秋冬季節常有野獸闖入村子,鬧得村民不得安寧。於是,族人想出一個辦法:擂大鼓嚇猛獸。漸漸地,響大鼓嚇退野獸演變爲喜慶活動。“湖鎮大鼓寓意吉祥如意,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業興旺。如今,在湖鎮鎮每逢嫁娶、添丁、祠堂建成、入夥、開市等喜慶活動,村民都擂鼓打鑼相賀。”
湖鎮大鼓表演形式爲一人打大鼓、兩人敲大鑼、幾十人敲小鑼,個別大鼓隊還有彩旗配合表演。湖鎮大鼓以鼓體巨大而著稱,大鼓一般高約1.5米,鼓面直徑約0.8米。最多時,在一個祠堂前,有13面長鼓同時敲起來,加上上百面大小銅鑼一起敲,場面非常壯觀。如果幾個大鼓隊同時表演,猶如龍騰虎躍,風起雷鳴,氣勢雄壯,振奮人心。
【文脈鏈接】
非遺傳承迫在眉睫
每逢“上燈”儀式,鑼鼓喧天、醒獅舞動,人頭涌動,場面宏大,延續至今數百年,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場觀看。在這一複雜、莊重儀式的背後,是“上燈”傳承人胡葉勤、“湖鎮大鼓”傳承人胡錫葵在操持着,這也是他們一年中最爲忙碌的時刻。
“我已經主持了十年的上燈儀式了,”現年77歲的胡葉勤,人稱勤叔,是土生土長的湖鎮圍人。平日裡,他如村內大多數村民一樣,出入農田幹農活。但到了農曆十二月初一,他搖身一變,負責起“上燈”儀式的大小流程。
“上燈”儀式十分繁瑣,勤叔在成爲“主持人”之前,就一直在後勤廚房幹活,還擔任過儀式助理,經過數十年的歷練,才能將大小事宜的要求準則都牢牢記在腦中。
考慮到自己已經年老,近年來,勤叔一直在物色下個“主持人”。“主持人”要求很高,既要上輩分,要過60歲。其次,身體好、聲音洪亮、人際關係好,“特別是要真心熱愛這項習俗,不然怎麼肩負得起如此重大的儀式!”勤叔嘆口氣,可惜的是,他至今還未找到,這也成爲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
與上燈儀式相同,湖鎮大鼓在湖鎮鎮普及極廣,大部分村都組織大鼓隊,表演技藝日趨成熟。胡錫葵是湖鎮圍村大鼓隊的“領頭”,也是鼓手。今年48歲的他已經學習了30多年的大鼓,參加了超過12年的“上燈”儀式,“每年儀式前,我們都要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排練,表演超過5場,直到農曆正月初八纔算正式結束”。
雖然很辛苦,但胡錫葵樂在其中。“每次排練、表演時,都會有大量的村民圍觀,隊員們也會敲打得更加起勁,爲村裡做事,會有一種集體的榮譽感!”
儘管如此,但湖鎮大鼓的傳承還是存在着不少的挑戰。胡錫葵說,大鼓隊沒有固定的班底,每逢表演就只能臨時組隊。更難的是,湖鎮大鼓沒有完整的鼓譜記錄,套路傳授、技巧掌握,完全憑領班口傳面授,技藝傳承十分困難。
文 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黃碧萍
圖 王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