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越來越危險?河牀高出兩岸10米多,爲什麼不將它挖走?

黃河,這條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正悄然發生着驚人的變化:黃河下游的河牀已經比兩岸地面高出了10多米!

這種現象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爲什麼不把河牀裡的泥沙挖走呢?難道我們真的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黃河越來越危險嗎?

黃河,這個名字承載着太多的歷史和情感。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就是在它的哺育下茁壯成長的,但這條滋養萬物的生命之河,也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站在黃河岸邊,你會驚訝地發現,河水竟然高於兩岸的地面。這就是所謂的"地上河"現象。

具體來說,黃河下游的河牀平均比周圍的地面高出3到10米以上。這種景象,彷彿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平原之上,隨時可能咆哮着衝破束縛。

你可能會問,河牀怎麼會比地面還高呢?

這還得從黃河的源頭說起。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時裹挾着大量的泥沙。當它流到地勢平坦的下游時,水流速度驟減,泥沙便開始沉積,日積月累,河牀就這樣一點點擡高了。

更糟糕的是,黃河流域約70%的面積都是黃土高原。

這裡的黃土層厚達數十米至數百米,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每逢雨季,大量泥沙就會被沖刷進入河道,加劇了河牀的擡升。

這個"地上河"可不只是個有趣的自然現象,它帶來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如果河堤決口,高處的河水會如泄洪般衝向低處的平原,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面臨巨大威脅。

歷史上,黃河決堤的慘劇屢見不鮮。

從公元前11世紀到現在,黃河下游平均每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改道。尤其是在1855年到1946年的90多年裡,黃河竟然改道了9次,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200萬。

這個數字,足以讓人感到心驚肉跳。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古人並非坐以待斃。早在大禹時期,就提出了"疏川導滯"的治水方法,強調疏通河道,引導積水。這種智慧在當時無疑是極爲先進的。

到了現代,我們有了更多的治理手段。比如,建設水庫、修築堤壩等工程措施。同時,我們也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植樹造林來涵養水源,從源頭上減少泥沙的產生。

說到具體措施,小浪底水庫的調水調沙堪稱是一個大招。

自2002年開始,每年都會進行10到20天的泄洪。就在2023年6月21日,又一次年度調水調沙活動拉開了帷幕。

在調水調沙期間,最大的泄洪量能達到每秒4500立方米。

這種規模的泄洪,每年要消耗數十億噸的水量。在調沙之前,水庫裡要儲存40到60億立方米的水,而調完沙後,水量就只剩下10億立方米左右了。這種操作,可以說是用水量換取河道的暢通。

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有人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解決方案:爲什麼不直接把河牀裡的泥沙挖走呢?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甚至還可以把挖出來的泥沙用作建築材料,一舉兩得。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提到了"天鯨號"這種大型挖泥船。這種船每小時能挖4500立方米的泥沙,一年下來能挖400萬立方米。

如果仔細算一算就會發現,要想清除黃河一年產生的泥沙,需要2500艘"天鯨號"同時作業。而且,每艘"天鯨號"的造價高達8億元。

目前,我國也只有35艘這種特大型挖泥船。因此,從經濟和技術角度來看,這個方案顯然不太現實。

更重要的是,挖沙這個看似簡單的辦法,實際上問題重重。

一方面,挖沙的速度根本趕不上泥沙淤積的速度,而那些大型挖泥船根本無法進入黃河作業。另一方面,大規模的挖沙可能會破壞河牀的穩定性,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如果我們大量減少了黃河三角洲的泥沙補給,可能會導致海水倒灌,使得海岸線後退。這對沿海地區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麼,挖出來的泥沙能不能用來建房子呢?

遺憾的是,這個主意也行不通。建築用的砂子,粒徑需要在0.25到5毫米之間。而黃河的泥沙太細了,就像麪粉一樣,粒徑只有0.075到0.25毫米。

不僅如此,黃河泥沙的顆粒不僅細小,還圓滑均勻,表面光滑,不容易粘在一起。用這種泥沙建房子,要麼達不到質量標準,要麼就可能成爲危險的豆腐渣工程。

不可否認,黃河的泥沙問題確實是個難題。它不僅複雜,而且嚴重。用挖沙船來解決這個問題看來是不靠譜的,黃河的泥沙也不適合用來建房子。

而目前看來,在源頭的水土流失還無法得到很好控制的情況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調水調沙,是最合理有效的辦法。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危機。

未來,黃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

比如,要加強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減少水土流失;要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進行調水調沙;加強科研投入,尋找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對於普通民衆而言,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到保護黃河的行動中來。

黃河這條哺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它的命運,不僅關乎沿岸居民的安危,更關乎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爲保護黃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看到一條水清岸綠、安瀾長流的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