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徠卡分手,6年合作誰是贏家!失去徠卡,華爲手機何去何從?

華爲徠卡分手,一個牌子和另一個牌子合作到期,不續約了,在商言商,天經地義的事。那麼,華爲能夠躋身高端是靠徠卡蹭噱頭嗎?華爲徠卡分手小米會成新贏家嗎?失去徠卡華爲手機又是何去何從呢?

結果大家都知道,華爲影像系統越來越好,影像能力越來越強。從P20開始到後來受到制裁後,P40P應該算是一個巔峰。

對華爲來說,當年徠卡實際上解決的痛點主要有如下幾個:

1、徠卡的品牌效應。徠卡作爲德味攝影的代表廠商,在攝影界算是相當權威的存在,當時華爲也有向高端市場突圍的需求,徠卡品牌可以爲華爲的影像系統背書,爲華爲旗艦爭取溢價。

2、徠卡對當時華爲攝影系統打造有切實的幫助。那時華爲採用的影像系統實際上並不算成熟,影像系統算法積累有限。通過徠卡的調校和校色,華爲旗艦的影像系統確實相當有特點,很快獲得市場的認可。

3、徠卡對華爲的差異化策略是有幫助的。徠卡實際上一直都只負責爲華爲旗艦調教,並沒有爲次旗艦和榮耀旗艦調教,這實際上就是差異化。榮耀旗艦和華爲旗艦差一個徠卡標,就是差異化賣點。

但是,作爲TO C產品,兩者概念其實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華爲巔峰期出貨1億臺,帶上徠卡標誌的旗艦機,從P10到P40,算上MATE系列,加起來1億臺肯定是有了。這其實也就是華爲變相幫徠卡在更廣範圍裡影響了用戶。

有相關經驗的徠卡看,小米無疑是很好的選擇,摸着華爲過河,並不丟人。有的廠家敢喊:勇爲天下後,小米也算如此了。吸取華爲的經驗教訓,穩穩當當提升手機質量,站在華爲肩膀上攀登高端,這也是很正確的發展戰略。

對小米而言,同樣有兩個方面:

德系雙雄的徠卡和蔡司,在業界有很多的合作案例,正面例子是鏡頭上索尼和蔡司的合作,手機上華爲和徠卡、vivo和蔡司的合作。

這些成功的品牌,聯名只是階段性的選擇,而非完全的依託,比如索尼和蔡司的合作,在索尼無反崛起之後,迅速推出了GM系列鏡頭以取代索蔡,成爲索尼最頂級的鏡頭系列,收穫的口碑甚至在索蔡之上。

這裡面我們會發現,並非小米徠卡合作就能代表成功,就是贏家,關鍵還是小米品牌自身。那麼,小米如何把徠卡這張牌打出去呢?

也就是說,徠卡只是一個契機,小米想要建立用戶對其影像系統的認可,關鍵工作還得由小米自己來完成。

在我看來,華爲跟萊卡不再合作,屬於合情合理。畢竟在美國製裁下,華爲手機受到很大限制,已經成爲Other了,而且大概率短時間不會恢復。悲觀地說,幾年之內可能華爲手機都很難擺脫美國的制裁,再次崛起。結束合作,算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是,你要真以爲華爲手機拍照能一飛沖天靠的是徠卡那真的是太naiive了。畢竟我只見過有人說華爲手機拍照好,沒見過說華爲徠卡拍照好的。

那麼,核心問題來了:如果華爲的手機不再打上徠卡的標誌,它是不是真的賣不出去了?這個答案不言而喻,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到了今天,華爲影像系統的關鍵標籤其實是華爲而不是徠卡,徠卡被弱化了。在華爲徠卡之外,徠卡本身的用戶認知其實很弱了,大量的用戶,甚至是數碼發燒友和KOL,連“徠卡”兩個字都寫不正確,更別期待他們對徠卡有多少真正的情懷和認同。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自己的硬實力。華爲影像能站起來,是因爲:

那麼誰的硬實力更強呢?再過幾年就能看出來了。現在給我的感覺就是,華爲已經畢業了,就等着其他三家“吸血”鏡頭廠,然後再來個痛快PK。

很多時候一個“第三方IP”的作用更多是向你的消費者證明“我不是爛是你看不懂”。記得當初華爲P30Pro線下出樣機時,我隨手對桌子拍了一張,照片上我的手臂看起來並不鮮活,銷售告訴我這是徠卡色彩,我忽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