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對立 兩岸可以理性坐下來溝通
前總統馬英九率大九學堂的年輕學生訪問大陸12天,4月2日下午參訪重慶市規畫展覽館。馬英九對於重慶市計劃發展的優勢產業、對外聯絡交通非常感興趣,頻頻提問。(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率大九學堂的年輕學子訪問大陸,在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和陸生交流。幾位學生受訪表示,在面對面交流時,感受到中共臺辦官員的理性與友善,不會單方面的去害怕中共,認爲兩岸可以理性坐下來好好溝通。
大九學堂學員張昌翊表示,到目前爲止,偶爾也會和臺辦的工作人員聊天,「臺灣民衆多少對於中共方面有所懼怕,但這次藉由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你可以知道他們其實是有理性、友善的部分。你要有對話之後,纔會覺得,不會單方面的去害怕他。」
張昌翊認爲,「兩岸真的可以理性坐下來、好好溝通對談的。說實在的,我們學生交流的時間實在太過短暫,這可能還要再多花一點點時間。」
對於此行至今哪個地方印象最深刻?臺大政治學系學生詹宇翔表示,最難忘的是中山陵,是僅次於馬總統這次到湖南祭祖以外,最重要的一個地點。他認爲中山陵串聯起中華民國誕生、國父孫中山同爲兩岸的交集點,「馬總統走這樣的行程,有辦法追根溯源,去找到兩岸可能潛在的共通點。」
不過,兩岸年輕人因爲對某些事物認知不同,甚至有一些分化和敵對,該如何化解雙方對立?詹宇翔認爲,馬前總統最常強調的就是「兩岸雖互不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治權」,這個觀點就是「九二共識」最大的核心價值,建立一個對方也可接受的溝通平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所以,這次馬英九帶青年來參訪,就是要讓更普遍、更多元的聲音,來達成兩岸交流。
詹宇翔說,他不是第一次跟馬前總統出訪,他之前走過人權、中法戰爭等一些探討臺灣定位跟歷史爭議的行程。而這趟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是中華民國的前總統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領土,我覺得歷史意義非凡,我們可以直接去探源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的一些故事。」
東吳大學資料科學系學生孫玉儒表示,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真的令人震撼,印象中以前念過的歷史課本就是潦草一筆、輕輕帶過,但去了南京等於上了一課,她在聆聽講解時眼眶含淚,團裡還有其他同學也當場落淚。
政治大學民族系學生徐致遠觀察,兩岸學生對就業的觀點大不同,「臺灣比較強調個人想要得到一些權力或是金錢、想要自我實現,大陸的學生對於就業,比較傾向對社會或是集體貢獻,可能是因爲國家體制或歷史脈絡發展不一樣而產生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