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路橋陳繼發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新“浪花”奔涌 飛燕臥江展翅
寒冬已至,湘江北段霧氣未散盡,江面上仍白濛濛一片,已經順利合龍的暮坪湘江特大橋主橋像一隻藍色飛燕“橫跨”東西,連接起湘江兩岸的萬家期待。
暮坪湘江特大橋河東起點位於萬家麗路與中意路交叉口,河西終點位於坪塘大道,全長約4.416公里,橋樑全長約3.952公里,是全國首座“雙飛燕”四跨連續中承式鋼桁拱柔性系杆拱橋。大橋獨特、新穎的造型一定程度上讓施工技術工藝複雜化,增加了建設難度,對項目團隊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湖南路橋集團的陳繼發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是該項目的生產執行團隊,由陳繼發、黃勵、李琦、夏磊、瞿芳、虢舟、彭豔鋒、夏琪、丁子淵等人組成。一項巨型工程離不開團隊日以繼夜地頭腦風暴。湖南路橋暮坪項目副總工、工作室成員夏琪笑着說道:“想點子時在室內,看點子落地就在室外,一天能夠兩頭跑幾趟。”
由於湖南路橋首次承建該橋型,工作室遇到困難沒有前人經驗能夠參考,只能靠自己摸索——成員們白天在施工現場收集問題,夜晚聚在項目部琢磨突破點,一刻都沒有停下來,困難也一一被攻克。2021年2月,在長沙暮坪湘江特大橋墩身施工時,單個截面主筋有494根,數量多,主筋及箍筋安裝難度大。工作室負責人陳繼發,同時也是長沙暮坪湘江特大橋項目經理。他帶領技術團隊將施工工序合理分解,先在鋼平臺上採用鋼筋製作臺架,整體安裝箍筋後再吊裝至墩柱設計位置,有效增加了工作面,大幅提高了施工工效,爲順利完成主橋墩身出水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項目推進上的穩紮穩打,始終秉承科技賦能、智慧建造的理念,工作室在施工階段打造了四個“全國首創”工藝,實現了技術的創新運用,保障了大橋的施工質量安全。
夏琪介紹,項目設計全面引入了BIM技術,實現了三維協同設計的全流程應用,設計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工作室還開創性地提出了“鋼桁架拱橋結合三維激光掃描與BIM模型的智能裝配工藝”。施工中,藉助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能將已安裝的橋樑節段精準地轉化爲點雲模型,與BIM模型中的待安裝杆件進行精細比對,迅速識別出實際施工與理論設計的偏差,還爲現場裝配提供了前瞻性的定位預先指導,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顯著提升了裝配精度,還極大縮短了裝配調整的時間週期。
進入基礎施工階段,主橋的10個深達31.8米的鋼圍堰高度相當於一座十層建築,加之湘江複雜的水文與河牀條件,使得施工組織與安全管控面臨巨大挑戰。但工作室再次突破常規,首次在無覆蓋層的深水區域且地質條件極爲複雜的情況下,大規模運用了PLC工法樁進行承臺圍堰施工。
“由於工程建設週期長,歷經寒暑,鋼桁架易受溫度變化而熱脹冷縮,影響大橋圍堰結構。爲此,我們在項目上引入了智慧監測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圍堰結構的變形和強度實施不間斷監控,確保了施工的安全進行,這在湖南橋樑建設史上尚屬首次。”暮坪項目工程科長丁子淵介紹。
工作室在大橋施工工藝上再添兩項創新:一是大跨度鋼桁架拱橋的“先樑後拱、樑上運樑”大懸臂鋼桁樑懸拼技術,優化了施工順序;二是單支點、大懸臂、自平衡桁架拱橋安裝時,創新性地採用“水平三角架對拉體系”替代傳統的“斜拉扣塔體系”,大幅減少了現場安裝作業量,優化了鋼樑結構的受力狀態,減少了變形,也保障了湘江主航道在施工期間的正常通航。
“四項創新技術運用下來,整體的合龍時間比預期的提早了3個月。”陳繼發說。
2024年11月26日,合龍當天的凌晨,工作室有着千萬個不放心,彼此都堅持“一定要盯緊最後一班崗”。夜風寒涼,工作室全體成員站在主橋上蹲守施工現場,爲合龍保駕護航。待大橋主橋的4個合龍點正式合龍完畢,大家的心才落了下來。
“啃”下合龍這塊“硬骨頭”後,大橋的人行道挑臂安裝、橋面板鋪設、外漆噴塗等施工工作正在平穩進行。通車後,市民往返大王山和長沙南部片區的通行時間將從50分鐘左右縮短至10分鐘內,極大地緩解長沙城南的過江壓力,進一步完善長沙南部“六橫八縱”的交通骨幹路網格局,更將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和促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
2024年12月24日,集團工會組織的團隊創新項目《四跨中承式鋼桁架拱橋建造創新技術》獲得省直工會舉辦的湘直職工創新創業競賽決賽一等獎。
(湖南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申文珍 實習生 覃琴)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