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50年龍眼乾 70歲達人堅持龍眼木當柴火

林西方與吳明茶伉儷的「度咕扣竈」,目前正是烘焙龍眼的季節(周麗蘭攝)

林西方(右)的手就是溫度計與溼度計,烘好了沒他一摸就知道(周麗蘭攝)

古老傳統的烘龍眼乾大竈,生火的地方是在前端,並不直接對龍眼加熱。(周麗蘭攝)

雲林斗六市湖山裡楓樹湖山區種植很多龍眼樹,50年前開始有居民烘龍眼乾,70歲的林西方堅持古法用龍眼木烘焙3天2夜,有口碑就有生意,烘龍眼乾產業逐漸成爲社區特色,其他村民也嘗試做看看。

烘龍眼乾需要平底大竈,20幾歲開始烘龍眼乾的林西方有一個全村最大的竈,一次可烘500斤。

每到龍眼採收季,他和太太吳明茶就先點火等候,以便龍眼下竈有最適合的火候,連續幾天不熄。

他的竈與人不同,竈底不生火,而是在竈的前端生火,讓熱氣與木煙傳導到竈底,慢慢烘熟龍眼肉,他解釋「是烘、不是炒龍眼」,底下不能有火。

做任何生意都要有堅持,林西方與太太的堅持是隻用自家種在山上的龍眼,及只用龍眼木當柴,烘出來的龍眼乾溼潤有嚼勁。

林西方說,堅持使用龍眼木燒柴是因爲耐燒、沒有雜味,用現代機械烘焙的龍眼不好吃,用雜木燒柴的會有怪味。

太太吳明茶說,山上的老龍眼樹不施肥就清甜、肉質又Q,但是要獼猴吃剩纔有,產量只有平地的二分之一,去年臺風加獼猴肆虐,連一顆都不剩。

湖山裡這幾年因興建湖山水庫而聲名大噪,楓樹湖來了許多遊客,斗六公所鼓勵社區發展特色,林西方的大竈掛牌「度咕扣竈」,意思是半夜顧竈打瞌睡頭撞到竈邊。

吳明茶說龍眼乾真的很好,女兒坐月子以龍眼乾茶取代白開水,做法是把帶籽龍眼乾、枸杞、黃耆一起煮滾當茶喝,產後沒有一個是發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