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雷普利》,比戶外的春光好看,而且好聽

上個月刷劇,刷到一部《斯派德先生》。印象裡好多好片子是一個人名+一個側臉的海報。

整部劇沉穩,如同海報的構圖和男主的狀態。

整部劇細膩,比男主臉上的粉更細。‍‍‍‍‍‍

這幾天清明假期,先是刷了會兒《棕櫚灘皇傢俱樂部》,底層女想打入上流社會的撕逼輕喜劇。你能看出海報中央的油頭男是唱世界盃主題歌的電臀男Ricky Martin麼?看到第二集我才從他著名的臀部認出來。

不好看,棄。‍‍‍‍‍‍‍‍‍‍‍‍‍‍‍‍‍‍‍‍‍

然後瞥到一眼下面的這張海報,經典的“男主側臉+人名”的設計:RIPLEY

這一打開,一天就沒了。即便外面春光無限,不想出門。‍

意大利南方,那不勒斯阿瑪菲海岸。

我去過那不勒斯,也在GT4裡無數次馳騁在阿瑪菲海岸。阿瑪菲是明豔的,那不勒斯是喧鬧的,而在這部《雷普利》裡,一切都是黑白的,以及安靜的。

起先我以爲只是一小段黑白,看着看着才發現,全片都是。‍‍‍‍‍‍‍‍

拍得穩,從容,細,黑白光影如此好看。不是那種裝模作樣的黑白,而是讓視覺舒適的黑白。全天看下來,眼睛居然不累。同樣的屏幕光線下,黑白的比彩色的不傷眼睛?這個好像不太科學。,。

第一集是男主剛到阿特拉尼,他聽不太懂意大利語。我也聽不懂,因爲意大利語沒翻譯字幕。各麼就用語音識別,當地郵局老頭給雷普利指路時說的是:

你會發現,意大利人的手勢確實豐富,不用聽懂也能猜出他是在說:往上走,爬樓梯,大房子,就到了。

雷普利把行李放在郵局,老頭又嘟囔了半天,看手勢沒猜出來他在說什麼,但雷普利把行李挪到了一邊。語音識別後,恍然大悟:

意大利南部海岸的漁村,依山勢而建,經常要爬坡爬樓梯,所以去那不勒斯或者西西里一帶,有句話一定要會聽、會講。

su su su su,所以提拉米蘇就是“帶我走”,提着拉着me去,su su su...

對這部劇最大的遺憾,就是完全沒有意大利美食的體現。導演,你禮貌麼?‍‍‍‍‍

我就不多劇透了,大家留着慢慢看。無論海灘、建築、房屋,以及室內陳設,黑白光影都非常漂亮。‍‍‍‍‍‍‍‍‍‍‍‍‍‍‍‍‍‍‍‍‍‍‍‍‍‍‍‍‍‍‍‍‍‍‍‍‍‍‍‍‍‍‍‍‍

黑白片沒有色彩,但云依然存在。‍‍‍‍

配樂非常棒,選的歌也贊。

mina的這首歌貫穿始終,最初是雷普利在那不勒斯的臺階上觀賞的。

雷普利在羅馬和威尼斯的公寓都非常意大利式的舒適和漂亮。可以做室內設計的樣本來參考。

這些房子都好大,樓梯走上走下,沒有電梯,看着有點傷膝蓋。‍‍‍‍‍‍‍‍‍‍‍‍‍‍‍‍‍‍‍‍‍

羅馬的公寓是有電梯but一直在修。我覺得是導演故意在黑意大利人的效率,畢竟他已經把警探塑造成非常機敏、勤快而且話少,完全不像意大利人。‍‍

回頭想想《棕櫚灘皇傢俱樂部》,有了豪宅成了名媛又怎樣,還不是自己照着手冊調薄荷雞尾酒,看看人家意大利,豪宅同時配傭人,一頭管家+一名女僕,都含在租金裡。

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一個——畫面。

展現的是1960年的意大利,一切簡約、唯美。我可不信那時的意大利不嘈雜髒亂,但這部劇裡展現的,就是一個乾乾淨淨的、符合視覺藝術的、假想中的、1960年的意大利。‍‍‍‍‍‍‍‍‍‍‍‍‍

看着看着,你就信了。

劇中有非常多的梗,有關意大利地理、歷史、藝術。大家慢慢挖掘。

我就提一個梗吧:打字機。‍‍‍‍‍‍‍‍‍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以前用英文打字機時有一個測試,打出這句話就能完整試一遍26個字母。

看到這句話有反應的,都年過半百了吧?

每個打字機的字母痕跡都不太一樣,所以在以前的刑偵劇裡,經常被拿來做梗,好比左撇子被廣泛刑偵。‍‍‍‍

《雷普利》的原著小說作者帕特里西亞出生於1921年,自然熟知這個“打字機梗”,對劇中的角色轉換非常有效。‍‍‍‍‍‍‍‍‍‍‍‍‍‍‍

沒用過英文打字機、也不知道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的年輕人,看劇仔細的話,能猜出這個梗。‍‍‍‍‍‍‍‍‍‍‍‍‍‍‍‍‍‍‍‍‍

雷普利到威尼斯時,配樂選的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輕快歡欣,蹦擦擦~蹦擦擦~選得真好,之所以選這個曲子,我就不劇透了。,。‍‍‍‍‍‍‍‍‍‍‍‍‍‍

《雷普利》是改編劇,之前的電影版被譯成《天才瑞普利》,兩大花樣美男主演,是好多人的心頭好。‍‍‍‍‍‍‍‍

馬特·呆萌的臉佔了影版的半張海報。從演技來說,他和劇版的安德魯·斯科特沒法比。這麼說其實不公平,是在用成熟度來評判鮮肉。

作爲女配,海報上凱特·布蘭切特沒露臉,只有一個名字,因爲格溫妮斯·帕特洛是女主,而且排名在裘德洛之前。

這四位遠在1999年的大聯袂,現在看來充滿活力。

我不覺得劇版是在改編影版,劇版更是在根據小說展開。

劇版比影版的主要人物居然還減少了,這挺罕見的。

感覺最大的不同,是男主的愛好:影版裡男主喜愛音樂,劇版裡男主喜愛繪畫。整部作品的線索和走向,也隨之有非常大的不同。

這個不同,顯然是劇版的更合理:紐約闊少跑到意大利,迷上繪畫,畢加索和卡拉瓦喬的嵌入合情合理;影版裡是男主跑到那不勒斯玩爵士樂...你是不是去納什維爾更合適呀?

這部小說反覆被改編,居然阿蘭德龍在1960年就演過!中文名叫《怒海沉屍》。看這海報,有那個年代的感覺了吧。‍‍‍‍‍‍‍‍‍‍‍‍‍‍‍‍‍

今晚就找這部舊作看看。

‍‍‍‍‍‍‍‍‍

我是地主陸,愛追劇的地主陸

微信號:dizhulu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