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地理位置有多重要,爲何不劃給湖北?

信陽雖屬河南,但信陽人在語言、飲食、風俗等方面和湖北、安徽相似,信陽人被稱爲不會說河南話的河南人。爲什麼信陽不劃給湖北省呢?

信陽位於河南省最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鄰市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安徽阜陽、六安,湖北黃岡、孝感、隨州,河南南陽、駐馬店。

信陽地處淮河上游,跨淮河南北,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過渡帶和豫楚文化融合區。

信陽面積約1.8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913萬(2022年)。

信陽氣候宜人,位置不南不北,有“北國江南”、 “江南北國”之稱,市中心緯度是北緯32°08′50″,比安徽淮南和滁州市中心、江蘇揚州和泰州市中心都要更南。信陽市中心所在的溮河區,地處淮河支流溮河上,南依桐柏山,北傍淮河。信陽一直讓人迷糊,到底是南方還是北方。

秦嶺-淮河是我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與我國年降水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一月份平均氣溫零度等溫線、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分界線、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水稻和小麥主產區分界線大致重合。

秦嶺呈西-東走向,山勢西高東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秦嶺主要指渭水與漢水之間的山脈,西起嘉陵江上游,東至伏牛山,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從幾十千米到兩三百千米,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最高峰爲太白山,海拔3767米。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縣桐柏山老鴉叉,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水有多個入海口。

淮河上游從源頭至洪河口,長360千米,水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爲中游,長490公里,水面落差16米。淮河下游經過淮河入海水道和蘇北灌溉總渠入海,入海口稱爲扁擔河口。不過淮河70%的水量向南經高郵湖、淮河入江水道匯入長江。

由於秦嶺-淮河的存在,有了南北不同的風俗、飲食習慣,纔有所謂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北人喜面,南人愛米,這是飲食習慣上的一大區別。按照秦嶺-淮河劃分,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但信陽人不同,他們剛好在“騎”在分界線上。淮河從信陽境內穿過,將信陽分爲南北兩部分,從地理意義上來說,信陽人既是南方人也是北方人。

信陽處在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處,有獨特的豫風楚韻。從氣候、語言、飲食習慣等方面來看,信陽更偏向於南方。信陽四季分明,山水相依、河網密佈,農作物以水稻爲主,酷似江南。信陽人飲食習慣也偏向於南方,主食以大米爲主。

圖-信陽息縣

信陽方言情況比較複雜,北部息縣、淮濱等地方言接近中原官話,南部接近江淮官話如黃孝片、江西話、客家話等。清初,大量江西南昌、九江等地移民遷移至信陽地區,對當地的方言造成很大沖擊,由於距離湖北、安徽較近,交流多,形成獨特而又複雜的方言。

信陽所轄兩區八縣中,位於淮河之北的只有平橋區一部分、息縣一部分及淮濱縣的一部分,其餘大部分區、縣全在淮河之南。信陽在人文方面和南方更接近,按理可以劃給湖北,實際上卻未能如此,這和信陽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南北對峙,多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爭奪焦點。

南宋與金朝東以淮河,西以秦嶺爲界,在秦嶺布有重兵。金亡之後,蒙古兵突破南山秦嶺之後,南宋防禦蒙古的形勢極爲被動,最終被蒙古(元朝)滅亡。

守江必守淮,信陽扼守淮河上游水陸要衝,向東可守壽州、合肥,爲天下形勢之地,也是一座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北方勢力如果從信陽突破淮河上游防線,就可以順流而下,壽陽(壽縣)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合肥,甚至古代南方的核心南京。

在信陽南部桐柏山和大別山的交界處有義陽三關:平靖關、武勝關、九里關,春秋時期稱爲大隧關、直轅關、冥阨關。義陽三關是從信陽南下直通湖北的快捷通道,可直接威脅到武漢和襄陽,這兩個地方是長江防線的關鍵,絕對不容有失。春秋時期的柏舉之戰,吳國從義陽三關直插楚國腹地,很快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荊州)。信陽作爲楚國北面門戶,襄陽的東面門戶,失之則楚國危矣。

我國從秦朝到宋朝,州郡級別的行政區劃,大體上是以重要的山川、河流爲界,可以說山川形便。

元朝入主中原後,在都城附近設中書省(腹裡),爲削弱地方加強朝廷統治,利用犬牙交錯的原則,將全國其他地區劃分十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總計十一個省:中書、甘肅、河南江北、湖廣、江西、江浙、遼陽、嶺北、陝西、四川、雲南。

信陽在宋朝時本屬荊湖北路,元朝便將其劃入河南江北行省,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目的就是將湖北的命門放在鄰省,就像湖北襄陽掌控河南的命門一樣,讓湖北、河南之間可以相互鉗制。

圖-息縣

河南江北行省,東西跨越大別山,南北跨越淮河,突破兩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在漢朝荊州、豫州、徐州各取一部分。守江必守淮?蒙古鐵騎說不必了。這大概就是信陽儘管更像南方,卻劃給河南而不是湖北的原因。

河南是個北方省份,信陽大部分區域在淮河以南,或許“江南北國、北國江南”是信陽的最佳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