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這條狗,走着走着就變成了人

我們想讓AI做的事:做飯、打掃房間、洗衣服晾衣服疊衣服、扔垃圾、鏟屎,以及費時費力的一切手續,還有爲我們工作賺錢。而AI實際在做的事:聊天、繪畫、寫作、作曲、打遊戲……

雖然這是網絡上很有名的一個段子,但也說明一點,想要機器人具備人的形態,幫人類“幹活”,哪怕是擰螺絲這樣的小事,難度也不小。

今天上午,屢屢被放到聚光燈下的90後“天才少年”稚暉君,交出從華爲離職後的首份答卷:通用人形機器人“遠征A1”。

而就在兩天前,杭州宇樹科技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H1發佈,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還得到了OpenAI聯合創始人的點贊。同一天,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實驗室,帶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悟空4.0亮相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

去年被特斯拉“擎天柱”點燃的人形機器人概念,似乎在國內迎來了一個集中爆發期。

華爲“天才少年”離職創業的首款人形機器人

1993年出生的稚暉君,本名彭志輝,網絡花名“野生鋼鐵俠”。在一個10平方米的小房間裡,他憑一己之力完成了許多有意思的產品研發:會自動駕駛的自行車,給葡萄縫針的機械臂,可以打遊戲的充電寶,以及用螃蟹殼做的一輛火星車。

2020年,稚暉君成爲華爲“天才少年”項目一員,年薪百萬;去年底,他選擇離職並開啓一段新的事業,創業方向很性感:將AI和機器人深度融合,在現實世界爲人類提供勞動力服務的下一代量產型機器人產品。

今天的遠征A1發佈會,稚暉君就以這個跟AI相關的段子開場:“如果想讓AI在生活中爲我們服務,比如做飯、打掃房間甚至是賺錢,AI就必須和機器人結合起來。”

而把機器人做成人形,是因爲“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爲人的形態而設計的,人形機器人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適配現有工具、任務和場景,對人來說也更有親和力。”

在具體展開的技術講解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這款耗時半年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75米、體重55公斤,整機自由度超過49個,步速7公里/小時;配備的“靈巧手”,跟人手一樣靈活,有需要時也可替換成螺絲刀、電鑽等工具;腿部採用反屈膝設計,同樣是爲了適配“幹活”的場景。

現場播放的視頻,展示了稚暉君團隊對於應用場景的設想:它可以在汽車生產車線上從事底盤裝配、外觀檢測,也可以出現在家庭場景——叮囑家中的老人按時吃藥,爲小朋友輔導功課。

成本方面,稚暉君透露,將控制在20萬元以內,使其具備落地商用的可能。

發佈會的最後,“主角”才正式亮相:遠征A1慢慢地獨立走到舞臺中央和整個團隊合影,它的步子不大,但每一步走得都還算穩。

4月,稚暉君在微博上發佈招聘信息時就曾表示,現在AI正在往AGI(通用人工智能)聖盃的方向加速邁進,LLM(語言模型)+Robotics(機器人學)的組合已是必然趨勢,機器人會很快迎來應用場景爆發的奇點。

據公開資料顯示,他創辦的這家智元機器人公司,5月底獲得百度風投、經緯創投、鼎輝資本、高榕資本等知名機構的投資,投後估值已到獨角獸的規模。

有的狗走着走着就變成了人

2010年寒假,還在念大一的王興興用網購的材料,以及家裡翻出來的鈑金件邊角料,藉助鋼鋸等工具,手工完成了一個簡易版雙足機器人,總共花費200元。

一夢十三年。王興興一手創辦的宇樹科技,本週三發佈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H1,研發耗時同樣是半年。此前,這家科技公司最爲大家所熟知的產品是四足機器狗,上過央視春晚、冬奧會,也多次來過杭州(國際)未來生活節。

王興興和團隊,將H1定位爲波士頓動力和特斯拉機器人的綜合版本。

在演示視頻裡,H1底盤穩健,大踏步往前行走,還能小步快跑;雖被人踹了一腳,一個踉蹌後很快恢復平衡繼續前行。它甚至學會了預判,提前快閃,避開人的飛踢。

從官方透露的參數看,H1身高約1.8米,行走速度大於1.5米/秒,與人類成人步速相當;配備3D激光雷達和深度相機。宇樹稱,這是國內首款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擁有全球近似規格最高動力性能——重94斤、最大關節扭矩360牛·米。

略遺憾的是,H1暫時沒法玩石頭剪刀布,因爲它跟哆啦A夢一樣只有兩個“拳頭”,可選配的“靈巧手”尚在開發中。

雖然H1目前還沒有交互功能,但宇樹上個月發佈的最新款機器狗Unitree Go2已經搭載AI交互技術,能基於GPT的語言能力和知識庫更好地理解人類意圖。

這樣一款機器人,宇樹給出的預估價是低於9萬美元(約65萬元人民幣),目前已接受預訂,預計四季度左右發貨。

國產人形機器人集中爆發

H1引發國內外科技界人士和吃瓜網友興奮熱議的同一天,首次亮相的悟空4.0,在北京開幕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吸足了眼球。

這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實驗室推出的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自2016年會打乒乓球的悟空1.0誕生以來,實驗室朱秋國、熊蓉團隊一直在爲悟空做更新和迭代研發。

悟空4.0目前行走最高時速爲6公里,可實現最大0.5米的跳躍高度;能自由通過樓梯、草地等,也可以過鋼管障礙物、25°斜坡等複雜地形。

再往前,7月,傅利葉智能首發自研通用人形機器人GR-1;智能清潔品牌追覓則在原有的家庭場景下做衍生,3月底就推出了通用人形機器人。

字節近日也被曝出正在擴充機器人團隊,計劃到年底達到上百人。

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的科技公司,也有風風火火剛剛闖入的創業團隊,還有清華、浙大、北理工這樣的學院派,爲什麼人形機器人會在此時掀起研發、首發熱潮?

大模型喚醒鋼筋鐵骨

從ChatGPT開始,AI大模型的爆發爲不少行業帶去了新的可能,人形機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稚暉君在發佈會上的演講中認爲,在大模型時代之前,機器人屬於專用設備,如今有了大模型的通識能力,通用機器人的曙光乍現。“語言和圖像大模型對於機器人領域應用的最大價值,一是在於龐大的先驗知識庫和強大的通識理解能力,二是在於複雜語義多級推理能力,即思維鏈。不需要預先定義,機器人具備先驗知識,可自主識別各種物體。”

這就涉及到時下最火的一個技術話題:具身智能(Embodied AI)。

所謂具身智能,你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爲“有實際身體並支持物理交互的AI智能體”,可以是AI發展的高階形態,也可能成爲AI的終極形態。而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就是具身智能加持下的真正通用機器人。

OpenAI聯合創始人Andrej Karpathy前排強勢圍觀,並點贊宇樹科技H1;馬斯克在特斯拉2023股東會上大膽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量將遠超電動汽車;英偉達CEO黃仁勳則明確表示,下一波AI浪潮就是具身智能;推出ChatGPT的OpenAI也已暗戳戳地發出信號,早在3月就投資了挪威人形機器人公司1X……

國際上,一些頂尖團隊近期已拿出這方面的初步成果。比如,斯坦福大學李飛飛教授及其團隊用大語言模型加視覺語言模型接入機器人,使得人類可以隨意用自然語言給機器人下指令,像是“打開上面的抽屜,小心花瓶”“按照圖片所示,將積木擺好再還原”。

這已經很接近我們對於機器人的期待。

除了底層技術的高速進化,馬斯克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帶動效應,國家發佈的促進人形機器人發展相關政策,以及機器人移動技術方面的進步(有了更好的傳感器、驅動器)等,也是業內普遍認爲,出現這波國產人形機器人熱潮的主要原因,市場確實已經火起來了。

家用場景還要再等等

不過,國產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可能還未到來。

王興興認爲,應用場景方面,近一兩年,全球整個行業還沒有開發出好的實際功能。“我們自己希望能爭取未來幾年直接落地到工業和服務業。”在宇樹看來,人形機器人最早會在高危場所,像是有毒或者輻射場所,替代人類進行一些高危操作;也可以在服務行業落地,比如餐廳、酒店、醫院、養老院等,承擔基礎的互動和服務工作。之後,人形機器人慢慢進入千家萬戶,這過程也伴隨着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

稚暉君今天也透露,遠征A1將首先用於新能源製造、3C製造,目前已與頭部企業進行對接。

兩三年內,人形機器人似乎離我們日常生活還有點距離,但放眼到二三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範圍,這又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科技產物。

“我覺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就是這個時代的魔法,可以引領我們跳脫自己肉體的極限,去觀察我們的生活。”稚暉君曾在央視的採訪中這樣說。

而在王興興的眼中,產業風口已開,不遠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將開啓新一輪的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