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KF-21量產在即,沙特或成第一個用戶,簽下60億美元鉅額訂單

韓國自主研發的KF-21“獵鷹”戰鬥機,眼看就要進入量產階段,正成爲東亞軍工界的一大焦點。

韓國早在2001年就啓動研發計劃,2021年成功首飛,預計到2026年全面部署。

它被定義爲“4.5代”戰機,主打“半隱身”概念,可惜外掛武器系統導致真正的隱身性能打了折扣。

核心部件仍大量依賴美歐技術(比如美國發動機、以色列雷達),在某些外國媒體口中也被戲稱爲“拼夕夕式武器”。

據《參考消息》網站的報道,沙特可能會對此頗有興趣,那麼其是否會成爲韓國第一個用戶呢?

一、沙特60億美元潛在訂單?

從韓國國內的角度來看,KF-21是他們奮力自研的“隱形戰機夢”,更是一張渴望擺脫技術依賴、踏足高端軍工俱樂部的入場券。

韓國既想在2032年前部署120架,也打算在2025年先完成試驗性生產。

但它與印尼聯合研發的項目中,印尼卻因爲經濟與政治因素遲遲拖欠研發費用,導致韓國在資金上壓力很大。

要想保證KF-21快速量產,韓國需要儘快從海外市場找到“金主”,而沙特可能會爲此貢獻60億美元的訂單。

爲什麼會是沙特呢?

客觀來說,沙特現有的F-15機隊恰巧和KF-21都搭載美製F414發動機。

這樣的兼容性,可以讓沙特迅速把KF-21整合進現有後勤維護體系,並且相較於F-35超過1億美元的單價,KF-21每架約7000萬美元,明顯更友好。

如果韓國還願意捆綁技術轉讓等優惠策略,對沙特這個武器大買家而言,誘惑就更大了。

與此同時,沙特一直在尋求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軍購多元化已經成爲沙特近幾年熱推的新常態。

和韓國這樣非傳統軍工大國合作,也能在大國角力中謀取更多外交選項。

一旦合作達成,沙特不但可以優化成本,還能加速推進本土軍工體系的成長。

二、這筆軍火生意的得與失

如果這紙60億美元的訂單真能落地,對韓國而言可謂意義非凡。

畢竟此前韓國在高端軍售領域的成績並不耀眼,一旦這份訂單敲定,將刷新韓國武器出口的單筆紀錄,讓韓國在全球軍工版圖上更有存在感。

對韓國政府來說,背後還有政治象徵意義,手握KF-21的量產訂單,可以正式向國內外宣告,韓國也能做高端軍工。

對沙特而言,同樣是一場“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豪賭。

KF-21暫未有實戰檢驗,隱形能力、電子戰系統還有不少爭議。

大量關鍵部件依託外方技術,後續維護若遇到技術封鎖或備件短缺,也是不小挑戰。

但另一方面,合作可能給沙特打開“技術本土化”的大門,甚至引進生產線效仿阿聯酋,順勢扶持本土軍工產業。

四、隱身戰機的風口之爭

在輿論場上,關於KF-21的質疑和吹捧早已熱火朝天。

美媒嘲諷它缺乏內置彈艙,坦言“這隱身性名不副實”,韓媒卻豪言“一架KF-21能對抗十架殲-20”。

這種兩極化論調,本就帶着濃厚的政治與民族主義色彩。

更關鍵的是背後的地緣政治,美國若想繼續在中東保持影響力,不排除通過某些嚴苛許可限制來“卡脖子”,畢竟韓國用的發動機技術還需要美國點頭授權。

而另一方面,中國殲-35、土耳其“可汗”戰機乃至歐洲多國戰機,也都想在中東軍貿市場分一杯羹。

這種互相博弈之下,一旦哪一方手握核心技術或強大外交籌碼,可能就會左右整個交易走向。

韓國明白,沙特同樣明白,這60億美元的軍火大單不僅看起來誇張,更是雙方都想借機謀求一場“非對稱性”突破,韓國要“走出去”,沙特想“挖到寶”。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美國和其他大國的態度,以及KF-21自身能否儘快完成必要的技術升級。

KF-21訂單的背後,既是韓國用‘萬國牌’技術叩開軍工大國的野心,也是沙特在大國夾縫中努力尋找自主防務的縮影。

這樁跨國交易若能落地,或將改變中東軍貿生態,但技術短板與地緣博弈的暗流,仍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