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開發出雙微腔OLED,亮度、色域大幅提高
WitDisplay消息,慶北大學電子工程系Do Yoon-seon教授團隊與韓國工業技術研究院Cho Gwan-hyeon博士團隊進行聯合研究,應用新型雙微腔結構來簡化顯示器的設計和生產工藝,同時提高電致發光器件的色彩再現率,開發了先進的技術。
微腔結構是一種利用光的共振現象來控制電致發光(施加電場時發光的現象)器件的光譜特性的技術,並用於OLED等技術中以實現超高清具有高效率和高色純度的顯示。
一個像素由三個產生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子像素組成。現有的基於微腔的電致發光器件爲每個紅色、綠色和藍色輔助像素形成不同的厚度,以獲得適合顏色的光學共振效果。這種厚度差異的缺點是必須經過多次像素圖案化工藝。
聯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電致發光器件技術,通過在現有微腔 OLED 頂部引入第二個微腔結構來創建雙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圖案化過程。在第二微腔層的紅色、綠色和藍色波長區域同時產生共振效應,與現有的微腔結構相比,產生了較窄的光譜寬度。因此,所有輔助像素均由相同厚度的光學結構組成,與現有微腔OLED相比,簡化了圖案化工藝步驟,並提高了光強度和色純度。
此外,雙微腔OLED可以在下OLED層中設計電致發光的電功能,並在上第二微腔層中將光譜特性控制在期望的方向上。換句話說,電學和光學功能可以分離,降低設計難度,並且可以利用這一特性來提高白色OLED的色純度。
聯合研究團隊解釋說,雙微腔OLED表現出適合戶外顯示水平的高亮度(屏幕亮度),並且可以通過應用下一代發光材料來擴展BT.2020標準的色域。
Do Yoon-seo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可用於QLED、Micro-LED、OLEDoS和LEDoS等各種電致發光器件,有望爲超現實高分辨率微型顯示器的開發做出貢獻和汽車顯示技術。”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慶北大學研究生院電子電氣工程系博士生 Kim Jun-yong,共同作者是韓國國立大學碩士和博士生 Lee Sang-yoon,工業技術研究所 Yoon-seon Do 教授和 Gwan-hyeon Cho 博士作爲通訊作者參與。
該研究成果於去年12月22日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上。聯合研究團隊擁有相關技術韓國專利三項、海外專利二項。
這項研究是在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超大型MicroLED模塊化顯示和工業技術Alchymist項目以及韓國地方大學國家研究基金會傑出科學家支持項目的支持下進行的。